詹晨欣
(福建省建甌市竹海學校 福建 南平 353100)
所謂的情境教學法,就是在老師的引領下,制造出一種活躍的、有聲有色的情境,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他們養成自主合作學習的習慣,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課文。捷克教育學家夸美紐斯曾說:“教學是把一切事物交給一切人類的全部藝術。”如何巧妙的把這些事物教授給學習者?這又是一門藝術。如何創設良好的情境,活躍學生的思維,把語文知識真正傳遞到學生的內心呢?本文以《父親、樹林和鳥》這篇課文為例,探討語文情境創設的有效策略。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把學生引入情境之中,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
在設計教學環節時,我一共設置了三大關卡:(1)字詞小達人;(2)預學小能手;(3)閱讀小明星。
闖關模式的情境教學符合三年級學生的自身特點,抓住他們的興趣,對癥下藥。興趣是學習的動力來源,它能夠使學生對事物保持一顆好奇心,并且出于這種好奇而去進行探知。闖關模式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探知熱情,以此來提升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這個意義上說,闖關模式情景教學能有效達到逐層遞進,環環相扣的教學效果。
課堂導入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的主動性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有時我們會急于傳授知識,而忽略了這個環節。殊不知,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只有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上課效率才會提高。通過情境教學的導入,讓課堂充滿趣味,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起學生的學習課文的興趣。
在《父親、樹林和鳥》一文中我是這樣導入的:通往幸福彼岸的學習列車已經駛過6個站點了,沿途我們欣賞了美麗的校園,走進了金色的秋天,游歷了奇妙的童話世界等。現在我們將繼續搭乘這趟幸福號列車,開往第七個站點,去感受大自然的無窮魅力,去體會人與自然的和諧情誼。
瞧!有一位可愛的小男孩要和他的爸爸去大森林里探秘,同學們想和他們一起去嗎?他們說了,要想一起去探秘啊,就得過關斬將。同學們,你有信心嗎?
同時,伴著音樂展示圖片,把學生帶入遐想的境界。讓他們形成一種積極探秘、研究的心理,從而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
通常情況下,生字教學是比較枯燥的。這時,創設快樂的教學情境,可以使識字教學變枯燥為新奇,變呆板為活潑,變被動為主動,從而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我將本課的生字分為三個小關:(1)字詞小達人,學習課文中難理解的詞語;(2)猜謎我最棒;(3)寫字我最美。
利用這樣快樂的闖關,加上語言的渲染,讓學生在學習生字時不覺得乏味,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提高識字興趣及效率。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應把課堂還給學生。在本堂課中,我為學生創設了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情境。
首先,在上課前,提前準備好的預學單,將學生學習中能自主完成的任務都放進預學單中,讓他們先自主合作完成。這樣的自主預學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發散學生的思維,讓他們提前對課文有所了解,并對此學會提問題。名家說過:愛提問的孩子一定是會學習的孩子。
預學后,對學生的預學情況進行梳理歸納。梳理出學生預學中最有含金量的問題:“從哪里可以看出父親一生最喜歡樹林和歌唱鳥呢?”再以學定教,以讀代講,引領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去細細品讀課文。
在這過程中,用語言渲染通過這一關卡就可以和森林里的那對父子去探秘了。巧設情境,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動性,讓學生自主學習,做學習的主人。
接著,在品讀“我茫茫然地望著凝神靜氣的像樹一般兀立的父親”等句子時,創設語言情境,通過齊讀、小組讀、示范讀等不同形式的朗讀加深理解,升華了學生的情感,輕松了解父親對樹林和鳥兒的喜愛。
最后,在教學過程中設計有課后開放性的閱讀作業。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所以,設置這個環節旨在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綜上所述,良好的教學情境對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效率和學習情感的激發與培養具有積極作用。這樣的教學實現深入的“先學后教,以學定教。”這是真正的以學生為主、開放性的課堂。學生高度參與的課堂,才有蓬勃的生命力、智慧的生成,才能讓語文課堂綻放出美麗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