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芳
(山東技師學院 山東 濟南 250200)
在人文素質教育當中,教育內容與教育特點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在人文素質教育具體內容中,包含豐富的知識,例如思想道德培育、文化素質培育、心理健康知識以及人格素質培育等,因此,提高受教育者的綜合素質,提升授教者各方面能力,積累更多知識儲備,就是開展人文素質教育的教學目標。在開展人文素質教育活動的過程中,設立的課程與教育最終目標相關,只要目標明確,就能夠找到相應的教育內容,設計合理的教學計劃及流程。因此,在職業院校中提高人文素質教育水平,應結合專業教學內容,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選擇科學的人文素質教育科目。
培養創新型高技能人才是近年來提出的新型教育理念,這種人才種類較多、層次多樣,所以針對人才的培養模式也各不相同。職業院校在培養創新型高技能人才方面通常使用兩種方式,一種是讓學生分別學習專業理論課程和專業技能課程,接受技能訓練和技術教育;另外一種是學生在接受完技術教育以后,結合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無論采用哪種教育模式,目的都是要把學生培養成為高素質、高標準的創新型人才。創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培養,需要職業院校提供良好的硬環境與軟環境,其中師資投入、實訓基地建設、創新教學方法都是創新型高技能人才培養的基礎保障。
3.1 創新教學體系,構建人文素養教育環境。在我國發布的有關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推進素質教育相關規定中已明確指出,當前職業院校學生在選修課方面,需要保證足夠學時的人文類學科課程,其中以藝術類學科為主。在這一標準要求推行的背景下,職業院校作為培養優秀高素質人才的搖籃,要想進一步保證創新型高技能人才培養的有效性及數量,必須突破傳統教學中學科之間的阻礙和限制,使文科教學科目與理科教學科目能夠相互滲透、相互融合,讓學生能夠接受更加全面的知識教育,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同時,還應當提高對人文類學科教學的重視程度,無論是人文類的必修課和選修課,都應保證應有課時量。職業院校還應當結合專業特點和學生的實際需求,面向更多學生開放國學文化課程、美學課程、哲學課程、傳統文化課程、心理健康等課程,利用這些課程體系建設方式,使學生具備良好的社會責任感、職業道德感,培養學生形成優秀的個人品質,提高學生在社會中的核心競爭力。
3.2 在專業教學科目中滲透人文素養教育。在職業院校的教學中,專業課程的重視程度明顯高于其他科目教學的重視程度,學生需要花費大量時間投入到專業課程的學習當中,這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幫助學生成為具備人文素養的創新型高技能人才極為不利。因此,學校及教育工作者需要創新教學方式,將人文素質教育內容與專業教學課程進行有機融合,在專業課教學、技能教學中滲透人文素質內容,使學生能夠從多種途徑,以多種方式受到人文素質教育的熏陶。兩種教育內容對學生產生共同影響,使學生成為現代化高素質型人才。例如在教學過程中,在一些專業課教學講解原理、規律或概念時,教師可以合理插入一些與其相關的人文素質內容,講述此類成果在研制或發現時科學家的艱苦努力,結合成果對當今社會產生的影響,激發學生對科學的探究精神。因此,在人文素質教育背景下培養創新型高技能人才,需要教師能夠對教學內容進行細致分析,找到其中蘊含的人文素質培養素材,使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也能受到積極的人文素養知識影響,激發學生的創新欲望。
3.3 利用校園文化創新學習氛圍。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校園氛圍,是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培養創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基礎條件,在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中,學生才能時刻體會到文化的熏陶,樹立正確的榜樣和目標,在潛移默化中自身素質得到提升。良好的校園文化應遵循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給予學生應有的關懷和尊重,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引導學生積極向上、奮發圖強。同時,在校園環境建設方面,還需要為學生提供一個安全、健康、優美的學習生活環境,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得到全面發展。
3.4 提高教師隊伍綜合職業能力。在開展人文素質教育,加強創新型高技術人才培養方面,不能只依靠人文課程的開設、專業技能的培訓來獲得良好效果,還需要教育資源的投入、教育經驗的積累作為保障。其中,教師的綜合職業能力對人才的培養會產生直接的影響。因此,職業院校在培養高素質、高技能的創新型人才過程中,也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專業技能水平、個人素質。職業院校教師人文素養程度的高低直接影響了實施人文素養教育的有效性,因此教師需要不斷學習,豐富自身人文素養知識,提高自身人文素養水平,在傳授學生專業技能知識的同時,能夠利用人文素養給學生帶來積極的影響。
當前,我國正在向創新型國家、創新型社會的方向發展,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如何培養出具備人文素養的創新型高技能人才,是職業院校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的必然方向。在未來,職業院校仍然需要加強對人文素質教育實施模式的研究,在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同時,培養出更多符合現代社會需求的創新型高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