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麟
(江蘇省盱眙縣第一中學 江蘇 盱眙 211700)
道德與法治課程所涉及的知識對初中學生來說比較乏味、枯燥,而且具有一定的說理性、抽象性,學生普遍存在學習吃力、不愿學習的問題。在傳統教學中,教師運用填鴨式教學法進行指導,將知識直接灌輸給學生,學生對知識的獲取停留在表面,不能做到深入理解,也難以在生活中予以實踐。新課改下,教師應根據改革要求,以構建高效課堂為原則對傳統教學方法進行改革,確保道德與法治學科的育人價值得到充分發揮,本文對此進行論述。
教學理念在教學中主要起指導作用,對教學效益有直接的影響。在傳統課堂上,教師多是以教材為中心,或者以課堂為中心,甚至部分教師以自己為中心。這類教師通常抱著“讓學生記住教材知識,在考試中考得高分”的心態去教學。這樣的教學理念顯然不符合當下的教學要求。新課改強調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因此,為了構建高效課堂,教師應當對教學理念進行創新,始終堅持以學生為本,將學生的學習需求、成長需求放在第一位[1]。具體來說,教師在課堂上應遵循“少教多學”原則,更多地是讓學生去學,而自己則從旁輔助,通過這種以學促教的方式讓學生的主體性在課堂上得到彰顯。
例如,在指導學生學習《做負責的人》這節課時,可以聯系“抗疫”事件,給學生講鐘南山院士八十多歲高齡仍然奮戰在抗疫第一線,以及全國各省市醫護人員馳援武漢的事跡。在案例展示結束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圍繞“以鐘南山院士為代表的醫護人員有哪些優秀品質?”“這些人的行為值得嗎,為什么?”等問題進行思考,然后表達自己的觀點。在這個基礎上,教師再對學生的答案進行補充、完善。基于這一理念構建的課堂,打破了傳統課堂上學生主聽、教師主講,教學效果低下的局面。
教學方法是決定課堂教學實效性的主要因素,傳統教學中,教師采取的教學方法比較單一,導致教學效果提升緩慢。眾所周知,初中學生正值青春期,性格活潑、好動,好奇心強,喜歡有趣的事物[2]。若是教師長期使用一種教學方法,違背了初中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不利于學生積極性的調動,甚至讓學生逐漸喪失學習興趣。為了構建高效課堂,教師應對教學方法進行多元化處理。
例如,在講解《友誼與成長同行》這一課時,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一些日常生活照片,如全班學生外出春游秋游、參加學校運動會、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等照片,通過這種可視化情境喚醒學生的情感,讓學生體會到友情的可貴與魅力。又如,在講解《誠實守信》這節內容時,教師可以采取故事教學法,給學生講述有關于誠實守信的故事,如曾子殺豬教子、季布一諾千金、商鞅立木為信等,通過這些故事的引進增強教學趣味性,從而為學生構建高效課堂。
眾所周知,教材內容雖然是專家學者精挑細選出來的,具有權威性、典型性,但是教材從內容編寫到審核再到出版、使用,中間經歷很長一段時間。所以,教材上的內容欠缺時效性。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當根據教學目標、學生學習需求等對教材上的內容進行更新和補充,以確保教學內容的時效性[3]。這樣既可以為課堂增添活力,還能讓學生及時了解社會實際,有利于提升學生社會適應能力。
例如,在講解《探問生命》《珍視生命》等內容時,教師可以引進最新的肺炎事件,讓學生認識到生命的脆弱以及人們對生命的渴望,同時也通過這一事例引導學生敬畏自然,敬畏生命。為了增強教學實效性,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給學生播放實時新聞,尤其是動態化變化的確診人數、病亡人數,以增強學生情感體驗。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引進這些具有時效性的教學內容,不僅容易引起學生情感與心理共鳴,還能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公民意識等,這也是當前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所強調的內容。
新課改下,教師應積極響應教育改革號召,摒棄一切不符合課改要求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根據課程特點進行創新,在教育理念上堅持以學生為本,同時對教學方法進行多元化處理,并立足實際革新教學內容。筆者在教學中堅持上述原則進行創新,取得一定的成效,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習效果均有所提高,每節課都在活躍、歡樂的氛圍中結束。故此,筆者將教學經驗與同行分享,以期共同提升道德與法治教學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