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紹珍
(山東省青島九聯中學 山東 青島 266611)
1.1 對待學生的要求偏差。初中語文作業一般來說分成兩個部分:第一是和課文緊密配套的訓練題,第二是是日常的作文訓練。作文無疑是所有部分當中難度最高的。這種分布情況直接導致很多學生作文水平較低,不愿意去作文。在課后習題中,我們一般會選擇一篇課外閱讀,來輔助學生進行練習。但是學生的答案往往是對于教師課堂內容的一種等意替換,教師在評價作業的過程當中,也僅僅是給予簡單的肯定。這種答案缺少學生自己的思想和觀點,無法衡量出學生語文能力的提升。第二個方面集中體現在課上的訓練當中。眾所周知,任何學科的課堂教學,本應該是師生之間的雙向互動的過程、思想互換的過程。這種互換過程具體體現在初中語文課程教學當中,應該是老師通過繪聲繪色的講解感染學生,學生通過老師的思路,鍛煉思考能力。這是一種雙向的過程。當下教師教學中也較少關注學生的反饋。
1.2 教學手段方式以及內容比較單一。教學內容方式的問題主要體現在教師在教學中將自己的主觀情感帶入到課文評價當中去。這樣的話,學生就會受到老師的影響,對于自身思維的發散是十分不利的,同時容易形成對于這些課文和作者的刻板印象,對于學生個人思考能力的培養存在阻礙。除此之外,教學手段上的單調也是初中語文教學突出存在的問題,對于一些課堂情境的創設方面缺乏創新。傳統語文課堂中學生只能被動地學習,不能發揮主觀能動性深入理解文本內涵,語文課堂教學的效果可想而知。
2.1 以境引情。為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作者在文本中寄予的情感,有必要以直觀的情境吸引學生,用情境來導入情感,引導學生體驗感知。語文教材中的所有文本都不是作者在單純想象的基礎上構思的,要使學生能夠正確理解文本含義,首先,必須使他們“知情”。換言之,教師應引導學生分析文本所包含的背景,或作者在本文中所描述的生活,并與其生活經驗建立起一座生命的橋梁,使學生能夠在移情中理解作者的情感。以《濟南的冬天》為例,老舍先生為我們生動地展現了北方冬天的特點。我校就在北方,大部分學生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早已建立對冬天場景的深刻認知。對此,在組織教學活動之初,立足學生已有的生活經歷,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我們這里的冬天是什么樣子的呢?我們在冬天都會做些什么呢?有哪些不一樣嗎?有什么樣的區別呢?借此引發學生對冬天的共鳴,帶著自己對冬天的認知走進文本,為實現與作者的情感共鳴打好基礎。
文字就像音符一樣,在作者智慧的想法下被編成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文字和音符具有相同的意義,是抒情達意的具體體現。音樂往往以其獨特的音符和曲調給人以美妙的享受,將作曲者、演唱者的思想、情感傳達給聽眾,使聽眾有同樣的感受。在組織初中語文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也可以利用音樂創造情境,為學生播放與文本情感基調相關的音樂,讓學生在優美的曲調中獲得精神享受,在腦海中想象描繪文本中的畫面,從而為理解課文奠定堅實的基礎。《渡荊門送別》是一首典型的送別詩,其中蘊含著濃郁的離愁別緒。在教學時,為使學生體驗到這種情感,我嘗試發揮音樂的作用,以曲調撥動學生的心弦。我利用多媒體播放了《送別歌》,在沉郁的曲調中,學生伴隨著樂曲內容,腦海中浮現出長亭、古人、友人系別的場景,產生依依惜別之情。帶著這種情感指導學生走進這首古詩,進行細細品味。
2.2 以境啟思。教師要對教材的內容進行深入的分析,并根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提出問題,從而幫助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加深對文本內涵的理解。以《背影》為例,在這篇文章中,作者通過對發生在自己與父親身上的事情,展現出了濃郁的父愛。文章中一句話:“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余年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對此我向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在這句話中,已、了這兩個詞匯是什么意思呢?其中寄予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呢?在這里起到了怎樣的作用呢?這句話與下文存在何種關系呢?為什么父親的背影是我最難以忘卻的呢?學生能夠自主地進入文本,對文本內容展開深入的分析,為理解文本內涵打下堅實的基礎。
2.3 培養學生人文情懷。通常情況下,傳統文學作品中具有極為豐富的人文底色。在具體開展語文教學活動時,該種文化底蘊作為一項教學資源,必須對其人文內涵進行深入挖掘,確保語文課堂和傳統文化實現更高程度的契合。例如引導學生進行組織開展全文閱讀教學,進行傳統美德的有效弘揚。教師可以選擇《禮記》《孟子》等經典書籍,引導學生進一步感受做人的原則和底線,使其在待人待物方面修身立德,為了對學生人文情懷進行更為有效地培養。教師可以定期開展古詩文閱讀活動,為學生課外閱讀搭建橋梁。通過引導學生探討交流和查找資料,進一步理解詩歌中蘊含的人文色彩,從而更高程度地感受傳統文化風采。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進行語文課堂的有效延伸,應用重陽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引導學生查找資料分析節日來源,明確古代賢士和傳統節日間的深厚淵源,進行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承。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為學生創造各種情境,使學生在體驗情境的過程中實現與文本的對話,加深對文本和作者情感的理解和感知,提升閱讀理解水平。教師要創新教學思維觀念,以生為本,課前做好充分準備,要修正對于學生作業的考察以重復度來進行衡量的落后標準,雖然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多次重復抄寫有利于增強記憶。但是從理解角度來說,多次重復抄寫是沒有意義的。在此基礎上充分體察作者感情情緒。讓他們自己發現文章的情感,這其實本身就是一種課程雙向教學的結果。通過這樣的準備和訓練,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切實提升學生閱讀思考能力,提高初中語文教學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