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繼宏
在雙循環經濟格局下,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必須運用創新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用創業帶動就業,用創業者帶動創業者,用創業工程推動創業工程,是智慧經濟時代體現“創新是民族靈魂”的全民創新—創造—創業活動,是國民創業體系的組成部分,體現了創新驅動型經濟增長方式的主體性,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主體基礎,也是雙循環經濟格局動態平衡的主體基礎。
中國是擁有14億人口、4億中等收入群體的超大市場,而且現在已經邁過人均GDP 1萬美元的“中等收入陷阱”門檻,進入1萬-3萬美元的發展階段。
前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的經濟界委員時強調:“我們要把滿足國內需求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發展大勢做出的重大科學判斷和重要戰略選擇。
在隨后開幕的第十二屆陸家嘴論壇上,國務院副總理劉鶴也指出:“我們仍面臨經濟下行的較大壓力,但形勢正逐步向好的方向轉變,一個以國內大循環為主、國際國內互促的雙循環發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在雙循環經濟格局下,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必須運用創新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就是個很好的途徑,用創業帶動就業,用創業者帶動創業者,用創業工程推動創業工程,是智慧經濟時代體現“創新是民族靈魂”的全民創新—創造—創業活動,是國民創業體系的組成部分,體現了創新驅動型經濟增長方式的主體性,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主體基礎,也是雙循環經濟格局動態平衡的主體基礎。
第一,雙循環經濟本質上是高質量發展,創新性是高質量發展的本質特征。創立了對稱管理模式的陳世清曾撰文解析雙循環經濟與高質量發展的關系,他認為,高質量發展是發展經濟學核心概念,高質量發展也叫經濟高質量發展,真正的經濟發展都是高質量發展。雙循環經濟格局通過產業融合實現產業升級,通過產業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經濟高質量發展是經濟數據精確、營商環境優化、產品質量保證、資源精準對接與優化配置的增長方式,是創新驅動型經濟的增長方式,是創新高效節能環保高附加值的增長方式,是智慧經濟為主導、高附加值為核心、質量主導數量、GDP無水分、使經濟總量成為有效經濟總量、推動產業不斷升級,推動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全面可持續發展的增長方式。創新性、再生性、生態性、精細性、高效益,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本質特征。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了增長與發展的統一、增長方式與發展模式的統一。經濟高質量發展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本質特征,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目標。
第二,雙循環經濟是在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雙循環經濟提出的背景是在新冠疫情沖擊影響下,政府通過積極的財政政策穩住市場預期,提高社會資本的投資積極性,進而提高社會的總需求。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靶鲁B”中“新”的內涵在于挖掘和培育增長的新動力,進而引領新常態,實現調結構和穩增長。比如,在5G技術革命的引領下,在物聯網、數字經濟、智能制造等領域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帶動內循環的經濟健康發展。2020-2025年期間,我國5G基站將會達到500萬-600萬個,投資規模將會達到上萬億元,同時5G直接帶動經濟產出總量達到10萬億以上。與5G相關的產業同樣會發生顛覆性的革命變化,同時也會為相關企業帶來巨大經濟效益。
第三,雙循環經濟是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體制機制創新和科技創新成為必要條件。全聯并購公會黨委書記徐林有一段表述稱:以國內循環為主不是要實行國內大循環戰略,政府依然需要努力維護外部環境的友好,為企業國際化經營創造條件;另外,以國內循環為主不是簡單的擴大或刺激內需,而是要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特別是體制機制創新和科技創新,提高國內供給側對國內消費升級和產業鏈完整性的響應效率,提高高品質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能力,盡可能減少需求外溢。的確,對于雙循環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系,專家學者論述的比較多了,雙循環經濟結構是供給與需求兩大要素之間動態平衡、相輔相成的關系,在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同時也必須進行需求側結構性改革。需求側結構性改革也不僅僅是適當提高總需求,而是調整需求結構。要真正調結構,促改革,穩增長,增就業,惠民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需求側結構性改革必須同步進行,相輔相成,充分發揮需求側結構性改革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動、引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