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嬌壽
(福建省南平市武夷中學 福建 武夷山 354300)
古典詩詞是一種優美、精致是、純粹的文體,其代表一種高品位文學趣味,我國的詩詞最早可以追溯至兩三千年之前,對于詩歌閱讀和創作,我國也擁有著較為深遠的文化積淀,同時古詩詞也是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內容,古詩鑒賞教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古詩教學中,教師應該對學生進行合理引導,從而幫助其深入了解古詩詞創作者所處的歷史環境、以往經歷以及時代背景,掌握作者的創作思想和創作條件,從而和作者之間生成共鳴,能夠真正懂得詩詞內涵,如此便可以初步推斷作者的寫作意圖和寫作思想,分析其情感類型,引導學生從外在到內在,逐步加深對于古詩詞的理解,提高古詩詞欣賞水平。該種準備還可以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詩詞內部思想感情[1]。
教師在處理教材的過程中,應該完成古詩詞背景文化擴展任務,為此在引導學生查閱相關材料的過程中,需要結合預先查到的背景文化,了解資料相關內容,并將其融入到預習環節當中,充分結合具體篇目要求,提供關鍵詞,從而為學生指明方向。此外,教師還需要提供采集資料信息的具體渠道,因為網絡中的部分信息存在虛假消息,會對學生造成誤導,教師需要合理選擇可靠的書籍和網站,為學生提供詳細資料。比如語文資源網和古詩文網,其中的詩詞作者介紹較為可靠。對于部分很難找到的資料信息,教師可以直接提供給學生,選擇淺顯易懂、篇幅短小的材料,幫助學生減輕負擔。
在古詩詞鑒賞中,教師應該先為學生搭建支架,為學生展示整個鑒賞過程,從而使學生可以充分掌握鑒賞步驟以及所需的心理因素。在學生把教師思維過程內化為自己的內容時,教師便可以停止構建支架。該種條件下,學生便可以自主完成古詩詞鑒賞,形成真正的鑒賞實力。教師在搭建支架的過程中主要包含下面幾個環節:第一是初讀感知。該階段的目標是能夠讀準節奏和字音,通過上述兩種目標,學生可以基本掌握詞句含義,掌握自己能夠讀懂和不懂的地方。第二是結合注釋學習,掌握詞、句的真正含義,從而疏通詩歌大致含義。第三是深入想象和聯想,該環節并非是簡單翻譯,需要充分調動心理因素還原立體意境和形象。多種心理因素具體包含教師的表象感覺、日常生活經驗與教師知識經驗,充分配合立體形象,形成良好的意境,從而在意境當中能夠深刻感悟作者情感。第四是深入分析詩句。在通過意境感悟作者思想感情后,還應該對古詩詞中獨特表達方式進行分析,從而有效鑒賞古詩詞。充分利用教師相關知識儲備,準確判斷詩句的表現方式,充分聯系詩句分析通過哪種方式表達情感。
教師在展示出相應是思維過程中,可以通過語言描述想象中的場景,結合學生語言描述,通過問題設置和問答法,引導學生逐漸完善自己忽視的內容,引導學生靈活應用自身的日常生活經驗、知識經驗以及感官現象。通過師生互動問答調動學生想象力。在問題設置過程中,教師還需要緊密聯系學生經驗。日常生活經驗積累具體包括對四時景物的變化,游歷文化古跡和名山大川所收獲的感受,或通過觀看各種影像資料形成一種對于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印象。教師應該選擇關鍵詞語,聯系生活經驗基礎,設計問題,促進學生通過語言來描述,把抽象語言變成真實景象。比如《野望》描述的樹樹皆秋色中的秋色并非是晚秋時節枯黃的枝葉,而是仲秋期間葉子呈現出火、橙紅、深黃以及淺黃等斑斕的色彩,給人帶來一種美的感受[1]。
誦讀主要包含兩方面的含義:第一種是有感情地朗讀,而另一種是進行背誦,即熟讀成誦。通過有感情而熟練地誦讀,把文字作品變成一種有聲語言活動。文氣也可以分為兩方面內容:第一是通過反復誦讀幫助學生培養語感,第二是能夠通過誦讀教學加深學生對于古詩詞的喜愛。在誦讀過程中還需要突顯學生個性,其在閱讀過程中能夠結合各自不同的理解,讀出相應的風格語調,展示學生個性,提高學生積極性。比如針對《游山西村》,可以著重注意學生的誦讀情感和意境。在自身理解條件下,將古詩詞中的情感和意境讀出來,同時突顯古詩詞個性。通過反復感悟,還可以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語感,把詩人對于淳樸民風的喜愛、贊美以及在逆境生活中形成的豁達樂觀的美好品質準確表達出來,將其轉化成學生美好品質,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可以積極參與到誦讀當中。
綜上所述,古典詩詞是我國文學史中的瑰寶,也是中國文化的明珠,而培養學生的古詩詞鑒賞能力屬于一種長期工作,需要師生之間的協同配合,教師應該積極總結相關教學經驗,創新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與詩歌鑒賞能力,幫助學生深刻體會到古詩詞的美妙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