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玲
(洛陽廣播電視大學宜陽分校、宜陽縣教師進修學校 河南 宜陽 471600)
一首《蒹葭》,宛如一首古老的歌謠,在歲月的長河里從古一直傳唱至今。它那輕盈優美的旋律、哀婉纏綿的曲調讓無數聆聽的耳朵如癡如醉;它那含蓄朦朧的情韻、迷離飄忽的意境卻又讓無數鑒賞的眼睛茫然不知所措。聞一多“只覺得它百讀不厭”的贊嘆、朱熹“然不知其何所指也”的喟嘆,表達了人們共同的心聲。懸而未解的經典激發了人們無窮的想象力,人人都想揭開蒙娜麗莎臉上神秘的面紗。歷代詩評家們進行了了不計其數的解讀,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不論何種解讀,有一點是一致的:這首詩帶給了我們強烈的藝術美感,廣闊的想象空間。
《蒹葭》中的朦朧美
《蒹葭》這首小詩,起句“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僅這八個字,一幅深秋葦叢的自然風光便躍然紙上:露珠在寒冷的晨曦中洋溢著晶瑩剔透的光芒,葦草在浩渺的迷霧中散發著淡淡的馨香。在這樣一個空靈的境界中,主人公站在江邊向對岸眺望,飄飛的蘆葦中,那個望穿秋水的“伊人”出現了,但“伊人”的面容卻模糊不清,連大致的輪廓都看不到;伊人所在空間也十分模糊,隱約遠處,在水一方,“宛在”更是游移之詞,難于確定;至于這位追求者的身份、感情、心態,作品也只字未提。詩境、意象迷離迷茫,真幻不定,虛實相生,正可謂“水中之月,鏡中之象”,使我們的想象得以任意馳騁。
最令人不可捉摸的是主題的多義性?!遁筝纭返闹黝}究竟是什么?是實寫青年男女的戀愛嗎?或是某種可望而不可求的理想象征?抑或是有的古人解讀的為求世外隱士?正是由于主題的這種朦朧、模糊、多義性,明代謝榛在《四溟詩話》中指出:“凡作詩不宜逼真,如朝行遠望,青山佳色,隱然可愛。其煙霞變幻難于名狀,及登臨非復奇觀,唯片石數樹而已。遠近所見不同。妙在含糊,方見作手。”可見古人對詩中的朦朧美早已心儀神往。
所有這些都給這首小詩披上了一層神秘朦朧的面紗,朦朧是如此的模糊不清晰,但卻帶有厚重的感染性和穿透力,讀來令人淡淡沉思,悠悠神往。
《蒹葭》中的悲劇美
《蒹葭》這首小詩,以蒹葭蒼蒼/蒹葭萋萋/蒹葭采采——“蒼蒼”淡青色;“凄凄”,蒼青色;“采采”猶言形形色色,三種不同的顏色典型地代表了蘆葦生長的三個不同階段,即春、夏、秋。蘆葦葉子色彩的變化暗示著季節的變化,暗示著時光的流逝,暗示著自然界的生命正一步步走向衰弱。秋天的生命衰老,都在冬天的生命凋零面前匯成了一支憂傷的歌?!安菽疽仓?,韶華競白頭”,草木尚且知愁,更何況人呢!
白露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從“未霜”到“未晞”再到“未已”,一方面寫出了時光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寫出來了白露由盛轉衰的短暫的生命歷程。隨著時光無情的流逝,太陽升起來,白露生命的力量漸漸消失,慢慢走向衰微,走向死亡。人的生命跟那白露一樣脆弱易碎?!耙磺芯罢Z皆情語”,這飄渺的天地籠罩著的氛圍無言地暗示著一個悲劇的結尾?!耙寥恕痹谒环?,雖遙遙不可及,可想不可求,但是追求者依然全力以赴對其展開了執著的追求,無論是“溯洄從之”,還是“溯游從之”,這位苦心執著的追求者最終還是沒有在恍惚徘徊的迷蒙中看清道路的真正方向,順利找到“所謂伊人”的真正所在。他只是幽怨的透過時間的縫隙,在水一方,隔江相望,猜想若隱若現的“伊人”是何等模樣。顯然,追求者的死心塌地與最后的求而不至,渴望的義無反顧與結局的望而不及,蒼涼的對照下顯示著的總是那么心酸的悲情。追求者雖承擔著信念的幻滅,然而,只要執著在追求的路上、感受著追求的幸福就已足夠。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可以在“美景當求而不至,佳人當望而不及”的悲劇審美中獲得心理的震撼、心靈的洗滌和心魂的升華。
《蒹葭》中的音樂美
《蒹葭》這首小詩,在帶給讀者視覺美感的同時,也帶來了聽覺上的愉悅。透過這幅凄清的畫面,我們的耳旁,仿佛有以下的聲音拂過:小河流水的淙淙聲,水氣氤氳向上的蒸騰聲,蘆葦在晨風中搖曳的疏落聲,還有主人公上下尋覓時急切的喘息聲和腳步聲,我們甚至還好象聽到了主人公對伊人尋而不得的嘆息聲,這種種聲音,使得原本凄清朦朧的畫面帶上了生命的氣息和動態的張力。
聽覺上的美感還來自于這首詩歌的韻律,重章疊句、回環往復是《詩經》的特色,《蒹葭》亦如此。第一章采取偶句入韻的方式。“蒼”、“霜”、“方”、“長”、“央”,讀來朗朗上口,極具韻律美。后兩章是第一章的重章反復,只是在第一章的基礎上更換了個別的字,這樣全詩一意三疊,用韻先響后暗,先揚后抑。全詩以四字句為主,只有每章最后一句變化成五字句。另外,“蒹葭”屬于雙聲詞,“蒼蒼”“萋萋”“采采”等是疊詞,用韻和句式的參差變化以及雙聲疊詞的運用,極大地增強了詩歌的節奏感和音樂美。
總之,《蒹葭》這篇蕭疏淡遠的飄渺文字,以其獨特的神秘感和誘惑力向人們傳達出多角度的審美信息。因此,在教學中只要抓住其朦朧美、悲劇美和音樂美這“三美”,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在講解中領悟,在交流中深入,相信還會有更多的審美韻味會被咂摸挖掘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