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70年來,紡織業作為國家工業化進程的母親行業、對外開放的排頭兵、經濟體制改革的先行者,經歷了一系列發展改革,中國成長為全球最大的紡織品服裝生產國、消費國和出口國。紡織品檢測隨著紡織行業的發展,檢測原理、檢測技術、檢測手段及檢測設備等方面也逐步發展壯大完善。
上海市質量監督檢驗研究院纖維檢驗所(以下簡稱“上海市質檢院纖檢所”)作為新中國成立初期就設立的檢測機構,跟隨時代發展大浪潮,與共和國共成長,一步步從最開始的傳統手工機械式檢測,逐步發展到現在的電子智能化檢測,為上海市乃至全國的紡織品質量安全保障貢獻了一份自己的力量。
從解放初期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棉花是國家的重要物資,是紡織工業的主要原料。由中國紡織建設公司、上海市花紗布公司等單位聯合組織棉花檢驗過磅委員會,下設聯合棉花檢驗過磅處,于1949年11月1日正式成立,這是上海市質檢院纖檢所最早的成立雛形。這個時期的檢驗工作貫徹按質論價政策和合理使用原棉的重要環節,致力于把棉花檢驗工作做好。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 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極大改善,對“衣食住行”中的“衣”有了更高的追求,促進了服裝市場的繁榮。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上海市質檢院纖檢所廣大干部和群眾干事創業積極性不斷提高,堅持以四項基本原則,繼續從縱向和橫向兩個方面開拓纖檢業務,振興上海纖檢事業逐步穩定向前發展。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科技水平的進步、紡織新材料的不斷涌現、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環境保護、自我安全健康保護意識不斷增強,紡織品、服飾、服裝質量要求的內涵進一步擴大。消費者生態紡織品意識不斷增強,與此同時紡織品檢測的內容也不斷增多,出現一些涉及產品安全性、環保性的檢測要求及檢測項目,檢測領域的不斷拓展和檢測水平的不斷提高勢在必行。 網絡的興起,使得電子計算機技術在各行各業大放異彩。紡織檢測行業引入電子信息技術,不僅有效解放了部分人力,更使得檢測手段、檢測效率及檢測精確度大大提升。上海市質檢院纖檢所結合國家“十二五”規劃,依照相關的產品質量法律、法規, 收集國內外先進的檢測資料,跟蹤國內外最新檢測技術,引進先進設備,加強人員培訓,積極擴大檢測項目,提高檢測能力。通過合理利用檢驗數據信息、市場反饋信息、行業技術信息,實施信息的有效分析和轉化,逐步建立了客戶服務、檢測設備、檢測方法、檢測項目等數據庫平臺,為促進“互聯網+檢測”提供環境。
客戶服務數據庫建立起直接面對終端客戶的服務平臺,可以為客戶提供更方便快捷的服務,同時第一時間獲取客戶關于所檢測服務的直接反饋,鎖定熱點、把握重點、確定關注點,分析客戶情況波動,以便及時把握商機。高端大型精密檢測儀器設備的引進,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人力需求,動態掌握檢測全過程,提高檢測精度。檢測設備數據庫使我們能夠及時掌握每一臺大型精密檢測儀器的數據,實時監測每一臺儀器的情況,同時根據數據分析結果對儀器進行定期及時有效的保養,保障每一臺設備都在最佳狀態,保障檢測結果準確性和精確性。檢測方法及檢測項目數據庫為檢測技術科技化提供有力保障,持續不斷更新擴充檢測方法,對檢測能力進行改進和提升,不斷提升檢測能級。 同時,根據大數據分析,分類型、分時段、分內容對上海地區生產、銷售的紡織制品的質量情況真實掌握,開展相應風險監測預研工作,變事后監管為事前預防,及時發現和掌握產品質量安全風險,向消費者提出安全警示,為政府制定或修訂產品質量標準和產業政策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
互聯網+檢測在應對重大突發應急事件上成效顯著。2013年發生了“問題校服”事件,受政府委托,我所負責本市約1400家中小學和約120家校服生產企業的校服質量安全檢測。通過近幾年的數據采集和分析,建立起全市校服的質量數據檔案,為及時有效掌握校服質量狀況提供依據。通過為企業上門服務,走訪生產企業解決實際困難,制定了包括60多家校服生產企業數據庫。校服生產企業數據庫及校服質量數據檔案的建立,在掌握校服質量狀況的基礎上,能夠全面性、準確性和時效性地反映目前上海市校服生產企業狀況,結束之前校服監管市場上的“游擊戰”,碰到一個算一個的局面,為校服市場監管提供數據支撐,提升監管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一帶一路”倡議,可以說是中國紡織業的殊榮。“一帶一路”促進中國紡織產業發展,中國服裝出口數量逐漸增長,這對中國紡織行業國際競爭力的提升帶來積極影響,也使得紡織檢測國際化接軌國際認證也是勢在必行。紡織行業的供給側改革淘汰落后產能,高附加值的產品更受市場青睞,也對高附加值的功能性紡織服裝的檢測市場帶來一片生機。
上海市質檢院纖檢所不斷致力于智能化、科技化、國際化檢測,緊跟服裝市場前沿,充分發揮科研創新團隊、風險監測團隊、技術服務團隊職能,不斷加強與同類機構、科研院所、高校等在紡織品新興領域合作,加強新型紡織技術研究,不斷開發功能性產品檢測方法。目前,已針對形狀記憶紡織品、遮熱紡織品、防污紡織品、防電磁屏蔽紡織品、防花粉紡織品、磷光紡織品以及接觸涼感紡織品形成了相應的檢測方法。同時,積極與行業及國外機構合作,促進標準“請進來,走出去”。在做好外文標準引進和標準外文版翻譯工作的同時,同時積極制定ISO國際標準,不斷建立健全與國際接軌的標準化體系。目前,已發布了包括ISO 10290 《紡織品 棉紗線規格》、ISO/FDIS 2370 《紡織品 亞麻纖維細度的測定 氣流法》等多項國際標準,獲得ICA-Bremen(國際棉花協會-不萊梅)國際認證實驗室認可,大大提升了國際影響力。
2015年啟動改革以來,我國首次賦予團體標準法律地位,并出臺培育團體標準相關政策,加強團體標準規范管理,加強科研成果轉化。上海市質檢院纖檢所緊跟政策前沿,加強科研成果轉化,在行業標準制修訂方面成效顯著。制定的《電加熱服裝》《紡織品 禁用偶氮染料快速測定方法》《纖維中石墨烯材料的鑒別方法 透射電鏡法》等多項團體標準相繼發布。石墨烯功能性紡織材料研究已獲2項中紡聯團體標準及3項發明專利。同時,促進企業標準制修訂,為企業提供標準制修訂、標準翻譯等技術指導。通過完善企業標準,成功助推某企業順利完成“上海品牌”認證工作。
“風正潮平,自當揚帆破浪;任重道遠,更須奮鞭策馬”。新時代,纖檢人更加會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勇于擔當起黨和國家賦予的纖檢使命,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做到思想跟隨、行動跟上。履行好政府職能,做好產品監督抽查和風險監測工作,進一步加強科研創新和標準化工作,持續擴展檢測能力,不斷加強檢測技術革新,提升檢測能級,加快國際認證認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的重要講話精神,推動提質增效升級,加快建設質量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