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雪婷
(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星洲小學,江蘇蘇州 215000)
小學美術核心素養指的是小學生在美術學習過程中必須具備的關鍵能力和基本品格,包括圖像識別、美術表現、審美判斷、創意實踐、文化理解等多個方面。構建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小學美術課堂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形成對美術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系統化認知,提高學生的美術鑒賞能力,而且可以發展學生利用美術語言表達自身情感的能力,提升學生的美術創造力[1]。那么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我們該如何培養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呢?筆者將自己的教學經驗總結為五點,現進行一一陳述。
圖像識別能力指的是學生對美術作品等其他視覺符號的觀看和解讀能力。要想提升學生的圖像識別能力,教師就要提高學生的美術觀察與美術感知能力。而要想提高學生的美術觀察與美術感知能力,教師就要有目的地構建系統的圖像欣賞課程,讓學生在對美術作品中的線條、色彩、圖案等視覺元素的分析與認知中,最大限度地提升自身的感知力和觀察力。
例如,在“色彩的純度”主題的教學過程中,筆者先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三種不同純度的黃色色標,然后問學生:“這些色標的顏色是否一樣呢?它們的不同之處是什么呢?”接著,學生在筆者的引導之下,開始對比色標,并描述色標變化。隨后,筆者讓學生將灰色調入純紅色,并與純紅色進行比對,在對比評價中滲透“純度”概念。最后,筆者展示不同色彩的純色和降低純度后的色彩圖片,讓學生按照色彩純度高低進行分組,并說出不同純度的色彩帶給自己的不同感受。
在這一教學過程中,筆者以對比的方式進行純度教學,讓學生在色彩對比中感知了純度的概念,提升了色彩辨識能力,發展了美術核心素養。
美術表現指的是學生通過運用美術的技法、知識及美術語言來表達自己意愿、情感、想法的能力。在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發展學生的美術表現能力,是發展學生想象力與創造力的要求,也是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要。而情感是支撐人行為活動的內在動力,情境是促進學生個人情感活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我們不妨用情境教學的方式,推動小學生美術表現力的發展。
例如,在“花鳥畫”教學過程中,筆者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了王冕的《墨梅》詩,然后問學生:“同學們,你們知道該詩歌中描繪的是哪種植物嗎?”“梅花。”學生回答。“關于梅花你們了解多少呢?”“是花中四君子之一。”“是傲骨的象征。”學生紛紛答道。“梅花是什么樣子的呢?你可以為這首詩配一個插圖嗎?”接著,學生在筆者的引導之下學習了水墨梅花的畫法,并根據自己的理解繪制了《墨梅圖》。
在這一教學過程中,筆者以詩歌鑒賞的方式導入了梅花繪畫教學,讓學生在詩歌鑒賞的情境中感知了梅花的形象特點,并用美術語言表達了出來。這一教學過程在促進學生美術表現能力提升的同時,也深化了學生對“詩畫一體”的中國古典美學觀點的理解。
審美判斷指的是學生在面對美術作品或現實中的審美對象時,能夠主動客觀地對審美對象進行判斷和評價。提升學生的審美判斷能力就等于給了學生一雙發現美的眼睛。而要想讓學生主動客觀地對審美對象進行判斷和評價,教師就要營造良好的審美氛圍,維護學生在美術鑒賞課堂中的話語權,構建“百家爭鳴”式的美術鑒賞課堂。
例如,在教學“人民藝術家——齊白石”一課時,筆者先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了齊白石的《蝦》《青蛙》《雛雞》《蓮蓬蜻蜓》《彩荷圖》等多幅繪畫作品,然后按照學生的學習習慣、性格特點,依據“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對學生進行了科學的學習小組劃分,并讓其以小組為單位探究如下問題:(1)齊白石在進行美術創作時有何特點?可以從創作主題、創作方法、創作手法的等多個角度出發。(2)關于齊白石你們了解多少?為什么稱他“人民藝術家”?學生通過鑒賞齊白石的畫作,在與同伴的交流與探究中,分析總結出了齊白石的藝術創作風格,在知識共享中了解了齊白石其人其事,積累了美術基礎知識,發展了審美判斷能力。
創意實踐是由創新意識主導的思維和行為。美術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提高學生利用美術知識解決現實生活問題的能力,故培養學生的創意實踐能力也是小學美術核心素養培養過程中不可忽視的內容。而要想發展小學生的創意實踐能力,教師就要抓住現實生活中的機遇,組織美術實踐活動,增加學生的美術實踐機會,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實踐應用能力。
例如,在六一兒童節來臨之計,我們舉辦了星洲藝術節活動,筆者抓住這一教育契機組織了“星洲藝術節標志的設計”評選活動。在該評選活動開始之前,筆者先向學生全面介紹了本次藝術節的承辦情況,包括主要流程、特色創意、宗旨理念等。然后讓學生根據具體的情況,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設計藝術節標志,并據此試著繪制帶有藝術節標志的宣傳畫報。接著筆者利用多媒體設備依次展示學生的標志作品和海報作品,并讓學生以不記名投票的方式選出人氣最高的三組作品,并將其張貼到班級優秀作品展示欄中。
在這一教學過程中,筆者及時捕捉到學生生活中的美術知識應用點,積極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美術知識參與生活實踐,使其在對創意美術作品的設計、點評和鑒賞中開拓了自身的美術創作視野,發展了學生的美術鑒賞能力。
美術是一種技藝,也是一種文化,美術作品是美術家對當時所處社會思想風氣與藝術潮流的美術化表達。因此,要想讓學生形成對美術作品的深刻認知,我們除要提高學生的圖像識別能力、創作技藝辨識能力外,還要重視美術理論知識教學,讓學生站在文化的角度觀察、理解美術作品。所以提升學生的文化理解能力也是發展小學生美術核心素養的重要步驟。
例如,在“精彩的戲曲”主題教學過程中,筆者先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京劇名篇中的人物形象,然后讓學生猜測該人物屬于戲曲中的哪個行當。接著學生在對人物行當歸屬的探究中,了解了戲曲中生、旦、凈、末、丑等角色的劃分,了解不同人物所處的戲劇情節、人物屬性與性格特點。隨后筆者再次利用多媒體設備講述戲曲的源流和演變,普及戲曲文化知識,豐富學生的歷史文化積淀。
在這一教學過程中,筆者通過穿插歷史文化知識讓小學生的美術鑒賞活動從圖像層面上升到了文化層面,深化了學生對美術人文美的感知,提升了小學生的文化理解能力。
綜上所述,要想在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發展小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教師需要明確核心素養的基本內涵。以對比教學發展學生的圖像識別能力;以情境教學提升學生的藝術表現能力;以小組探究鍛煉學生的審美判斷能力;以實踐活動發展學生的創意實踐能力;以理論教學提升學生的文化理解能力;以具體美術素養為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活動,最終完成對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