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芬芬
(福建省泉州培元中學,福建泉州 362000)
課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的主要載體。依據課程標準編制的教材,是落實課程目標的第一載體,是對課程標準的一次再創造、再組織。教師與學生通過教材內容建立了教與學的關系,教師對教材內容的開發,也是對教材的一次再創造、再組織。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印發《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明確了學生的核心素養,即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突出強調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家國情懷,注重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創新實踐等方面的素養[1]。如果說核心素養是根據新時代期許的新人形象所勾勒的一幅“藍圖”,各門學科則是支持這幅藍圖得以實現的“構件”。
教材再開發是一種個性化的開發、選擇、甄別和組合的過程,是教師在把握課程標準和教材關系的基礎上,理解課程標準,了解學生需求,吃透教材,進而對教材進行理性處理,以促進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過程。教材再開發有著鮮明的課程觀,能充分體現教師的教學理念,應全面考慮對學生學科素養的提升,進一步提高對教材的利用效率。結合教學實際,文章以人教版初中八年級上冊“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一課為例,闡述基于教材再開發的初中生物學科素養提升策略。
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對面包、酸奶、肉類等食品的保存有一定的經驗,但是缺乏運用科學原理進行解釋的能力。學生對發酵食品的制作,則普遍缺乏實踐。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如果能創設情境,迅速吸引學生,讓學生有話可說、有問可思,那么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進行教學設計時,筆者將學生生活經驗比較豐富的細菌、真菌與食品的保存這部分知識提到前面,創設一個生活式的問題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進而使他們快速解決問題。
首先,筆者創設具體的情境:某人在海邊買了鮮魚,想等過春節的時候再吃,該怎么辦呢?學生迅速想到了一些常用的食品保存方法,如冷凍、冷藏、腌制、煙熏、曬制等。在筆者的啟發下,學生又想出了真空包裝、高溫滅菌、添加防腐劑等方法。其次,筆者引導學生討論各種食品保存方法所使用的科學原理,并嘗試歸納其共性。學生進一步推導出了關鍵的知識點,即人們可以利用控制細菌、真菌的生長條件來確保食品的安全保存。此處的教材調整還有一個意圖,就是期望學生能在課堂上更愿意表達自己的觀點。筆者建議教師在備課時,應注重對學生回答問題的預設,依據梯度設計,慢慢提升學生思維的深度,逐步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教材選擇米酒的制作,作為制作發酵食品的案例。考慮到米酒釀制的程序比較復雜,處理不當容易發霉導致實驗失敗,而且在課堂上分享的難度也比較大,筆者將米酒的制作換成了泡菜的制作。替換的依據是,泡菜的制作操作更加便捷,成功率更高,課堂上分享的樂趣更多。
課前一周,筆者將制作泡菜的資料推送給學生,并提醒學生在制作過程中應注意的幾個關鍵步驟,讓其思考制作泡菜所運用到的科學原理。這種教學方式能促進學生對學科的興趣,同時學生也更樂于思考由制作泡菜引發的問題。情境設計如下:筆者先展示兩組圖片,一組圖片展示食品因為細菌、真菌的繁殖而腐敗的現象,另一組圖片是利用細菌、真菌制作的美味食品。同樣都是因為細菌、真菌的存在,結果卻有明顯差異,這個問題引發了學生的思考。有的學生認為,細菌、真菌有好壞之分;有的學生認為,在不同的條件下,同種細菌、真菌所起的作用不同。教師可以順勢引導學生繼續思考:怎么做才能讓細菌、真菌發揮對人類有益的作用,而盡量不讓它們起破壞作用。所有的學生都在認真思考,這說明這部分問題的設計是成功的,其不僅能訓練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還能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學生學科素養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每一節課的學習中積累起來的。泡菜的分享也引發了不少的思維碰撞,有的學生會分享成功的經驗;有的學生會分析失敗的原因;有的學生因為嘗遍全班的泡菜,能判斷出誰做得最好;還有的學生會分享其他的發酵食品制作方法。由此可見,教師精心設計,優化活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科學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科學探究能力是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探究能促進學生改變學習方式、主動獲取生物科學知識、體驗科學過程。本節的演示實驗僅僅以觀察實驗的形式呈現,如果對其挖掘,即可設計成科學探究實驗。情境設計如下:將三個錐形瓶和相關的實驗所需材料擺放在講臺前,直接給出探究實驗的問題,請學生思考假設,嘗試設計實驗方案,并運用所提供的儀器和實驗材料,完成科學探究實驗。
這個設計需要教師給予學生一定的引導,由能力較強的學生來引領、啟發,并動手操作。這樣其他學生也能開拓思維,基本上能依據探究實驗的原則,設計出兩組對照實驗。部分學生還發現這個實驗設計與探究種子萌發的外部條件的實驗非常相似,也提出了是否可以通過增加一套裝置,如將溫水換成4℃的冷水,其他條件與對照組相同,可用以探究溫度對酵母菌發酵的影響。當學生能表達出這個新的思路時,說明他們已經理解了科學探究,初步具備了科學探究能力,能將科學探究法運用在新的實驗情境中。教師應具備較強的科學探究意識,積極提供機會讓學生嘗試和實踐,并將科學探究的內容滲透到教學活動中。這樣學生必定能在教師的引領下逐步提升科學探究能力,形成正確的科學態度與科學的價值觀。
圍繞著微生物與人類的關系展開的系列知識教學,最終達成的目標是讓學生能將知識應用到生活中,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或者糾正在生活中常見的錯誤習慣。情境設計如下:分析“冰箱腸炎”的資料,“冰箱腸炎”是指在冰箱冷藏環境下,有些嗜冷菌、霉菌仍能大量繁殖,隨著未加熱透的食品進入結腸后會引起炎癥,導致人體出現腹痛、腹瀉和嘔吐等癥狀。冰箱是一種必備的家用電器,人們對冰箱使用的認識都是基于生活習慣,而學生則可以基于科學,從科學的角度去解讀冰箱的正確使用方法及原理。教師可以建議學生利用周末時間,與家長一起對冰箱進行一次徹底的“革命”,并養成正確使用冰箱的習慣。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將這些知識在一定范圍內推廣,如利用節假日社區活動或在拜訪親戚朋友時,可以對周圍鄰居和親戚朋友做宣傳和指導。這既能提高學生與人溝通的能力,鍛煉其表達能力,也能將知識落實到生活實踐中,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在課堂上,教師通過對教材再開發,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學生每個學科素養的提升,都是其個人核心素養提升的基礎。教師只有基于對國家教育指導思想的理解與把握,對課標進行解讀,對學情進行充分考慮,有策略地對教材進行再開發,才能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才能達到對立德樹人教學目標的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