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敏
(江蘇省無錫市山北中學,江蘇無錫 214037)
欣賞型探究理論是基于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而要求教師在評價學生綜合能力的過程中,要以鼓勵的方式來發展其優點,并讓這些優點為大家所知曉,借助于集體或者外部環境的認可來放大這些優點,從而引導學生個體向更好的方向發展。欣賞型探究和新課程改革關于學生評價的精神要義不謀而合。基于欣賞型探究視角來實施學生評價,一方面能夠完善學生評價的層次和體系,確保學生評價的客觀性、公正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引導學生發現自身的優勢和特長,使學生端正、明確自身的發展方向和人生理想。文章結合中學歷史學科教學工作,以實際的教學案例為基礎來談談基于欣賞型探究視角的學生評價。
正確認知欣賞型探究評價理念,是開展學生評價的前提和基礎,也是將探究型評價運用在歷史教學中的必然要求。欣賞型探究要求教師要重視學生和周圍環境中的積極因素、正能量。從個體來看,欣賞型探究能引導學生以積極的、客觀的視野來審視自我,發現自己的優點和長處,增強自信心,激發自身潛能的發揮[1]。基于這一欣賞型探究理念來審視當前的歷史教學,我們會發現不少地區的歷史教學中偏重于枯燥的理論知識講述,并未有效匯聚歷史教學中積極因素的價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并沒有得到完全的激發。鑒于這種情形,文章認為在開展實際的歷史教學工作中,教師應當端正欣賞型探究理念,依照欣賞型探究的內涵和要義來將其融入歷史學科教學中。例如,筆者執教的某校初二班級,班級中的學習氛圍十分濃郁,教室內的墻壁上張貼著激勵學習的口號,其中一條是岳飛的勸學名言——“百學須先立志”。筆者將其引入歷史課程,講述關于歷史英雄人物岳飛和當時的歷史信息。其實,只要抱有欣賞型探究的理念,我們就可以發掘多種多樣的方式、手段來對學生進行評價。比如,學生興趣愛好廣泛、有的學生記憶力超強、有的學生擅長交際、有的學生擅長邏輯思考等,都是教師開展學生欣賞型探究的切入點。
多元化的學生評價活動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欣賞型探究的優勢,提高對學生評價的客觀性和全面性。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可以創設活動的資源比較多,從不同的主體角度來看,可以創設不同的評價活動。以學生群體為例,新課標要求在開展教學活動中要重視學生主體性的發揮,使教育回歸學生本身。評價型探究也要求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優點。筆者發現班級40 名學生中,有25 人參加過學校組織的演講比賽、作文競賽,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材料組織能力都十分優異。因此,筆者根據班級學生的這一優勢,在教學中適時創設活動來多層面開展學生評價。例如,在教學中國古代史時,筆者組織了一場辯論賽——“隋朝大運河的修建是利還是弊”。在這一場辯論賽中,全班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參與。在辯論過程中,學生充分展示出自己過人的邏輯思維能力、歷史基礎知識和口語表達能力。更重要的是,通過辯論賽,不少學生更加自信,更進一步認識到自己的優點,同時也對初中歷史學科的學習更加有信心。
實施學生評價應當是一個完善的過程,也是一項需要長期落實的工作。因此,在開展欣賞型探究活動中,教師需要構建完善的學生評價體系,將欣賞型探究科學合理地與學生評價相融合,最終在欣賞型探究中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2]。筆者認為,要構建完善的欣賞型探究學生評價體系,教師除了在課堂導入環節、教學環節融入欣賞型探究外,還要覆蓋課外活動、反思、總結環節,同時,將學生的日常課堂表現、學習態度、參與歷史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和表現,以及考試成績、綜合能力素養等多個方面的考評項目要素都納入評價體系中。通過完善的環節體系,教師才能夠全面而科學地對學生實施欣賞型探究評價。例如,在開展初中二年級學生年終評價過程中,筆者從欣賞型探究設計的視角來評價學生,有的學生在歷史課堂上認真聽講、積極回答問題,作業按時認真完成,但期中考試發揮不佳;有的學生在歷史課堂上表現平平,如小動作比較多、不遵守課堂紀律,但記憶力比較好,比較聰明,因此在考試中的成績比較好;有的學生雖然考試成績一直在及格線浮動,但學習態度比較好,而且樂于助人、品德良好。因此,在對學生進行學期評價時,筆者會綜合不同學生的情況,給予他們合理、公正的評價。在欣賞型探究評價過程中,筆者也會通過及時地反思來審視自己在對學生實施欣賞型探究評價中存在的不足與問題,以此進一步優化欣賞型探究評價。
首先,教師要明確評價目的。欣賞型探究評價的目的是發現學生的亮點,反饋教師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心理變化,從而優化教學,更好地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在開展歷史課堂教學評價過程中,教師需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學生,關注學生的內心感受,重視學生的個性化差異,而不是借助一以貫之的評價方法來看待學生,鑒別學生的水平與能力。其次,教師要不斷完善評價指標。在欣賞型探究評價體系中,教師既要注重對于歷史學科知識的評價,也要注重對學生的課堂表現以及長期的歷史學習能力的評價。對于學生能力的評價,主要從觀察能力、應變能力、思考能力、想象能力等方面入手。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教學理念和目標也在不斷完善,因而在開展欣賞型探究評價過程中,我們要不斷豐富和完善評價指標,提高欣賞型探究評價的質量。最后,評價主體力求多元化。基于新課標的要求,中學歷史課堂教學評價不應當僅限于教師、學生,而是需要將更多的主體納入進來,以增加欣賞型探究評價的全面性與合理性,從而最大化地實現評價的目標。在中學歷史欣賞型探究評價實踐中,除了教師和學生之外,學生的家長、朋友都可以通過互評、被評、自評等方式來拓展評價體系。基于這種多元化主體的評價意見,教師可以得到更完善的評價內容,從而更有針對性地指導教學實踐工作,助力中學歷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
總之,通過欣賞型探究,學校教師能夠有效地發現在學生學習與成長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并據此采取多種方式方法來積極調整和創新,不斷優化學生綜合素質教育策略,助力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因此,在開展學科教學實踐中,教師一定要有意識、有方法、有目標、有計劃地來實施欣賞型探究評價,讓欣賞型探究助力教師教學水平的提升,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