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偉清
(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城西中學,江蘇蘇州 215128)
在初中教學過程中,道德與法治不同于其他的學科,它具有更強的體驗性和理解性,要求學生不僅要掌握書本理論相關知識,還要將道德與法治的核心精神融入生活實踐,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健康的生活態度是一個人能否積極向上并取得進步的關鍵。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應該積極組織演繹活動,引導學生參加各種角色扮演游戲,使學生置身于特定的場景中來獲得體驗,引導學生從其他身份或角度來看待和思考問題,進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措施[1]。
例如,在教學“人生態度和理想”這一內容時,教師應該結合書本知識搜集若干正面和反面的案例,向學生介紹正確的人生態度和理想之后,設計演繹劇本,引導學生參與活動。首先,以身體健康為主題來設計貼合初中生日常生活狀態的情節:同學A 因為不按時吃飯和熬夜玩電子游戲,導致身體機能下降而生病,在醫院就診,剛好遇見長期吃垃圾食品引發胃病的同學B。通過兩人的對話,以及醫生、父母的勸誡,可以讓演繹和觀看的學生從根本上認識到良好的作息時間和健康飲食對身體的重要性。其次,以心理健康為主題,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觀看由于抑郁癥等心理疾病每年頻發的新聞,以及精神病患者生活與治療的視頻,讓學生意識到心理不健康會引發更為嚴重的后果,進而充分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引導學生自編、自導、自演有關心理健康主題的活動,讓每一位學生都能融入體驗活動中,強化認知體驗,調動真情實感。通過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的體驗活動,能激發初中生對健康生活態度的認可,更能強化他們的健康生活理念,進一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當前,合作學習形式已成為課堂教學的主要形式,無論是師生配合創作劇本,還是同學之間相互協作演繹,都離不開相互合作。所以,要想進一步加強學生活動體驗的參與度,活躍課堂氛圍,教師要使合作形式多元化,并完善小組辯論、小組問卷。通過組員對話交流、組別間比賽演繹、集體觀察打分、組員代表發言、評價等各個環節,教師在組織體驗活動時,更不能拘泥于單一形式,要對合作形式進行有的放矢的創新[2]。
例如,在教學“友誼與成長同行”這一內容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設計一個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和發言的活動,讓學生對所學內容中的成語“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展開分析,使學生充分理解“身邊有怎樣的朋友,自己也會成為相似的人”。針對這種人際交流的同化現象讓學生進行小組間討論,拋出問題“你覺得哪一位朋友對你有很深刻的影響?”之后以小組為單位,每位組員分別陳述心目中對自己最有影響的朋友。通過每位學生的講述,也可以加強其他學生的擇友觀和正能量精神,并且在講述過程中,也可以鍛煉學生的演講能力,強化每一位學生的體驗感。最后,教師總結發言,對學生的友誼故事點評總結,同時布置任務,讓學生為本次講述故事的主人公朋友送一份特別的禮物。通過這種形式,提高學生的活動體驗感,增強學生的道德奉獻意識。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不僅要熟知教材理論內容,還要對學生的學習認知能力和水平進行充分調研,根據學生整體平均狀況,設計更為合理的教學情境。除了依托書本知識的大方向,教師在教學中還要考慮學生的興趣愛好,設計相應的教學情境和體驗活動,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更好地提升學生活動體驗的價值。教師可以通過多種形式改善教學情境,如道德和法治相關故事的生動講述,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圖片、音頻、視頻形式的素材內容,使我們生活中常見的案例可以情景再現,加深學生內心的感受[3]。
例如,在教學“享受學習”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提前下載歌曲《童年》,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給學生聽,并引導學生跟著唱,使學生沉浸在童年的回憶中。之后,教師提出問題:“在童年的記憶里,你的學習是開心輕松的還是苦悶難過的?”有學生回答學習是輕松的,并講述學習帶來的樂趣,但也有學生認為學習是一件艱難苦悶的事。在聽完學生的回答后,教師也應該結合自己的童年學習分析兩種答案,并鼓勵學生正視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學會享受學習帶來的收獲。課堂最后,教師可以再次為學生播放輕松愉悅的歌曲,為學生解壓,幫助學生重塑對學習的態度。
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有其獨特性。教師除了講解書本知識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生活體驗之外,還應該不斷拓寬教學視野,在社會大環境中培養學生的關愛意識,通過舉辦各種奉獻愛心的主題活動,讓學生與社會接軌,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奉獻精神。
例如,在教學“敬畏生命”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開展情景再現活動,設計貼切實際生活的劇本,讓同學A 扮演過馬路不慎摔倒的老奶奶,讓其他同學分別扮演路人甲、路人乙等,每一位路過的行人表現不一,有的匆忙走開,有的旁觀,有的則在旁邊打電話喊人,也有的走過去扶起老奶奶。經過幾輪分角色扮演的活動,讓學生分小組展開討論。教師給出幾個不同的觀點:(1)視而不見,忙自己的事;(2)旁觀不作為,避免被訛詐;(3)立刻去扶老人,這是中學生應該具備的道德;(4)打電話求助,讓其他人來救;(5)在確保周圍有監控裝置和目擊證人的前提下,再去扶老人。之后,教師組織學生對自己認同的觀點展開闡述。最后,教師對學生不同答案觀點的說明進行評價,對選擇立刻去扶老人觀點的同學進行表揚,再對持其他觀點的同學進行具體分析和引導,讓學生懂得關愛意識、奉獻精神的重要性。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具有很強的獨特性,要求學生不僅要掌握書本知識,還應樹立積極向上的道德觀念。所以,無論在理論教學中,還是在實踐教學中,教師都應該合理化整合教學資源,增設各種演繹活動,不斷拓寬學生的視野,強化學生的生活體驗,增強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意識,培養學生的社會關愛意識,豐富學生的認知體驗,進一步實現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