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永坤
(福建省石獅市第一中學,福建石獅 362700)
元素化合物是研究物質及其變化的重要素材。教師要引導學生基于原子、分子角度獲得理性與感性的雙重認知,科學認知化學學科對社會發展以及人類健康的重要價值,以此確保預期教育培養目標的有效落實。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2017年版)》強調,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常見化學物質時,不僅要對其概念、性質等知識進行準確把握,還要對這些物質在生產、生活和化學科學研究中發揮的作用進行進一步了解,嘗試將所學知識靈活運用到解釋生產、生活的各類化學現象中。新課程教育理念不斷豐富著學生的學習內容,強調對元素化學授課內容要做到適當精簡,教授更加精辟的內容,這并非要削弱元素化合物的教學內容,相反,新課程改革著重強調化學教材與生產、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希望以此培養、拓展學生閱讀理解、自主探究與創新能力,全面幫助學生培養學科核心素養。此外,新課程改革下的高中化學課程為創新和改革高中化學教育事業帶來了巨大的幫助,為更好地展開教育教學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
化學教材對元素化合物的概念未給出全面解釋,而是通過系統編排引導學生更便捷地理解。所以,基于教材進行學習、掌握的過程中,學生極易混淆不同元素化合物的概念、反應,也無法準確運用所學知識解答具體問題。因此,在實際授課中,教師可以聯系教材中的概念知識,將生活中的常見元素化合物作為教學重點[2]。
例如,在講解“Fe元素”時,教師要強調對Fe化學性質、鐵三角的轉化做出準確把握。化學教材中,對“鐵三角”關系的轉化理念寫得較為簡潔,學生難以透徹理解。對此,教師應進一步優化生活中Fe元素與化學教材的整合,運用多媒體制作PPT,讓學生對Fe元素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有更加直觀的呈現,從而對鐵三角之間的具體轉化有深入了解。生活中常見的含有鐵元素的礦石,如紅色的含有FeO3,黑色的含有FeO,炒菜時用的鐵鍋含有鐵元素,胡蘿卜、黑豆等食物中也含有一定的鐵元素。對此,為讓學生對生活中的鐵元素運用產生直觀認識,實現對元素化合物概念的透徹理解,在實際授課中,教師應重視、優化實際生活與元素化合物的有機整合,為學生的學習、應用奠定良好的基礎[3]。同時,為學生學會學習、健康生活素養的進一步發展創造良好條件。
另外,教師也可基于分類思想指導學生對鐵元素物質進行自主分類,講解Fe2+與Fe3+的氧化還原性,然后說一說自己是怎么想的。教學化學知識時,教師科學布置學習任務,既有助于學生化學思維的激活與拓展,也能夠指導學生探索更新穎的化學物質研究角度,基于元素物質特性進行深入分析。這既可以向學生直觀、生活化地呈現化學知識,也能全面提升學生積極主動探究化學元素的熱情,從而為提升教學質量提供有力保障。
緊密聯系現實生活與所學知識,在教學化學元素化合物知識中,教師應緊跟時代發展步伐,通過時事的靈活運用讓學生產生代入感,進一步拉近化學與學生之間的距離[4]。
例如,講解“氯氣”內容時,帶領學生觀看某公路液氯泄漏造成事故的視頻。這是日常生活中發生的事件。對于這一視頻,若不了解化學知識,就無法理解事故產生的原因。基于這一實例,學生既可以對化學知識學習的價值與樂趣產生準確認識,也能夠積極主動地掌握新知識。完成氯氣知識的學習之后,教師引導學生思考:若自己就在現場,是否會組織現場人員急救?會運用什么方法?基于這一反思性的教學理念,既可以幫助學生輕松、高效鞏固所學知識,也能促使學生對元素化合物的知識、方法進行自主總結。同時,可以增強學生的科學精神,從整體上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進一步增強對學生學習與成長的科學指導。
高中教育體制改革強調化學教師應積極探索更新穎、科學的教學模式,引導更多學生全身心參與到各項教學活動中。對此,在實際授課中,教師可以通過問題情境創設優化化學教學環節,讓學生帶著問題加強自主學習探究。
例如,在講解“二氧化硫”的知識時,引導學生深入分析SO2的組成,通過回憶酸性氧化物的性質明確SO2是一種酸性氧化物。同時,將其與CO2對比分析,準確把握兩者的異同,基于此精心設計相應問題:如何證明二氧化硫的還原性,應用哪種試劑,氧化還原反應需要的條件是什么……通過設計具有一定層次的問題,引導學生清晰了解各問題之間的聯系,幫助學生輕松、準確掌握所學知識[5]。
情境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具體情況,為學生提供獨立思考探究的時間與空間。這樣既可以為學生提供理解知識的時間,也能為其主觀能動性的充分發揮創造良好的條件。若教師盲目地讓學生在規定時間內掌握大量知識,不僅會讓學生產生畏難心理,難以取得理想的學習效果,也會導致很多學生對化學學科失去興趣與自信心。針對氧化還原反應條件的探討,教師只有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思考、探究空間與時間,學生才能對相關信息進行科學整合,緊跟教師教學節奏,從而快速尋找正確答案。
一是基于實物開展直觀教學。在日常化學教學中,直觀運用實物較為普遍,也獲得諸多教師的青睞。基于此,優化化學教學活動設計,既可以讓學生對實物的存在產生真實的感受,也能將感性認知存儲為理性知識。例如,教師在講解金屬鈉的性質時,就可以提供一塊金屬鈉實物,讓學生通過親身觀察了解金屬鈉是怎樣在空氣中變暗的,根據金屬鈉變暗時間明確金屬鈉具有的活潑性[6]。
二是借助多媒體進行直觀展示。圖表、幻燈片以及視頻等都是比較常見的直觀展示方式,能有效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幫助學生更輕松、高效掌握重要知識信息。化學課堂教學中,教師經常遇到無法出示實物為學生做相應展示的情況。例如,微觀分子結構,以及有毒且存在較大危險性的物質、反應等,此時,教師就可以基于模型開展直觀教學。
又如,教師帶領學生學習乙醇分子結構時,在學生難以想象乙醇分子的微觀形態時,教師可以基于多媒體技術為學生進行直觀講解,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到羥基是由氧原子和氫原子結合在一起的官能團,之后再進行相應模型的展示。這樣學生既可以清晰地了解其中的區別,并提升其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的能力素養,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為同分異構體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
首先,全面挖掘實驗價值,優化探究實驗設置,拓展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探究性實驗的有效開展,既有助于啟發、活化學生的化學思維,也能將其各方面的潛能優勢充分挖掘出來,為學生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進一步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基于此,高中化學教師應充分認識到探究性實驗具有的教學價值,既可以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科學體驗,也能為其各種研究能力的進一步提升提供機會。對此,在實際授課中,教師應結合教學目標、內容以及具體條件等精心設計各項教學活動,充分滿足學生思維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全面發展的需求,促進學生化學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7]。
例如,教師指導學生開展鐵離子氧化性的探究實驗時,要基于鐵的價態以及每種價態的顏色及特點等內容做好知識鋪墊,然后設計方案,選擇恰當策略對學生的思路進行合理引導,明確氧化還原反應原理:還原劑+氧化劑=氧化產物+還原產物。
其次,教師要恰當調整做實驗、演示實驗、講實驗之間的關系。實際授課中,一些實驗若消耗太多時間,或是發生了諸多與實驗無關的意外情況,不僅會給學生的觀察、操作帶來諸多干擾,也難以取得理想的實驗效果。再加上學生課堂學習時間十分有限,為確保學生能在有限時間內獲取更多有價值的信息,教師應結合具體情況為學生提供適當的選擇空間。所以,教學化學實驗時,教師應該為學生提供更多動手實驗的機會,而且在實驗過程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則:盡量多動手、少演示,多演示、少講解[8]。
例如,在水和金屬鈉的反應實驗教學中,與總結口訣幫助學生記憶相比,若能為學生提供一定的實驗條件,讓其在實驗中切實感受、直觀觀察,再結合教師的教學指導,一定能取得更佳的教學效果。這既可以在不同層面為學生提供鍛煉、發展實驗探究與創新意識核心素養的契機,也能為其各方面潛能的挖掘、發揮創造良好的條件。
綜上所述,為取得理想的教學成果,為學生創新思維、綜合素養的進一步發展,廣大高中化學教師應積極探索更新穎有趣且多樣化的策略方法,以此構建更生動、高效的化學課堂。這樣既可以吸引更多學生全身心參與其中,幫助其更輕松、準確地掌握復雜和零散的化學知識,從不同角度開發學生的大腦潛能,促進其課堂學習效果的提升,同時也能為學生今后的化學學習以及學科核心素養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