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光榮
(福建省莆田市青璜中學,福建莆田 351111)
個性化閱讀教學是指在閱讀材料、教師、學生的對話中,讓學生獲得個性化體驗。這種閱讀教學十分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也特別強調學生的自主態度,鼓勵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勇于發表自己的看法。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尊重,并和學生密切互動。創造性、批判性、體驗性和自主性是個性化閱讀教學相較于傳統閱讀教學的明顯特征。現在,國民受教育水平普遍提升。初中語文課堂上,語文教師除講解課本知識外,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1]。閱讀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尊重學生的見解,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只有正確解讀個性化閱讀的定義,初中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才能得以順利進行,從而實現預期的教學效果。
從本質上講,閱讀教學是閱讀材料、教師、學生之間的對話。在傳統閱讀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方式千篇一律,閱讀課就先讓學生閱讀文章,教師講解,沒有任何創新,導致學生對閱讀課沒有興趣。語文學科的人文性較強,閱讀材料中有深刻的人文內涵,若學生能夠領悟,對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非常有益。然而,目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存在很多問題。
語文教師上語文課時采取的是分析靜態文章的教學方法,主要關注文本內容、結構、寫作特點以及中心思想、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等。這種千篇一律的教學方式枯燥乏味,難以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僅講解文本知識,僅限于字詞段篇的分析,學生對此毫無興趣,完全無法從名家名作中汲取營養。傳統的閱讀教學讓學生的頭腦中充滿碎片化的知識,學生無法對文章的美感以及內涵進行深刻領悟。
由于語文教師經過多年教學,很多閱讀材料教了多遍,想都不用想,就熟悉文章大意。因此,教師教學時幾乎都不再仔細閱讀文章,而是直接告訴學生文章講述了什么道理,闡述了什么思想。學生缺少機會思考,也沒有機會自我理解,長此以往,逐漸會在閱讀課堂懶于思考,不利于思考能力以及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例如,很多教師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時,主要講小女孩的命運如何悲慘,學生要如何珍惜現在的生活。其實,文章還有很多亮點可以學習,如小女孩看到奶奶那一段精彩的想象描寫、小女孩用最后幾根火柴為自己帶來幸福等,都值得學生深思和體悟。
應試教育模式下,考試主導一切,所有的學習都是為了考試。在這種理念下,教師的教學完全圍繞考點展開,哪怕在閱讀課上,也只講常考的字、詞、句等。對于文章的內涵,教師很少引導學生領悟,更不用說讓學生體會文章的美感。閱讀教學完全碎片化、模式化和應試化,毫無美感。教師為了考試而教學,學生為了考試而學習,這完全違背了語文閱讀教學的初衷,更無法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2]。
由于生活環境、文化基礎以及理解能力等的影響,每一位讀者對同一篇文章的理解是不同的。因此,在個性化閱讀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鼓勵學生主動思考問題,勇于提出看法,尊重學生的見解。教師要逐漸培養學生主動思考問題的能力,在思考中不斷提升閱讀理解能力,從而實現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顯然,個性化閱讀更尊重學生,給予學生充分思考的空間,讓學生能對文章產生更深入的理解,這是傳統閱讀課堂無法實現的。例如,學生在閱讀《西游記》時,就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對唐僧師徒四人的行為發表看法。有的學生喜歡孫悟空,有的學生則喜歡沙僧。教師要尊重學生的選擇,讓學生自由發揮,用心體悟。
個性化閱讀十分強調學生的自主性,要求學生在閱讀時具有自己的思想和個性,并自主控制閱讀行為,以積極的心態參與到個性化閱讀教學中,讓學生的被動學習變成主動。個性化閱讀可以有效啟發學生的個人感悟,達到更好的閱讀效果,學生也能從中獲得更多的閱讀樂趣。
對于教學而言,氛圍至關重要。尤其是在個性化閱讀課堂,教學氛圍一定要開放活潑、自由民主。只有這樣,個性化閱讀教學活動才能順利開展。為此,語文教師要公平對待每位學生,讓學生有充足的空間自由發揮。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尊重,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見解,不要隨意打斷學生。久而久之,學生在課堂上才能無拘無束地學習,勇于發表個人看法,不斷突破自我,甚至對教師的不準確言論也敢于反駁[3]。開放式的教學氛圍能讓教師和學生的思維火花進行碰撞,讓學生自由思考,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個性化閱讀教學只有在這種開放、民主且自由的課堂中才能有效開展,激發學生對閱讀的興趣。因此,對于初中語文教師來說,營造開放、民主的教學氛圍十分重要,這決定著個性化閱讀能否順利開展。
在傳統的語文閱讀課堂中,語文教師給予學生的閱讀時間非常有限。學生只能走馬觀花式地閱讀。三環節閱讀教學法是大多數教師一貫使用的方法。教師先在黑板上給出三個問題,學生快速閱讀文章,迅速找出答案,并回答問題。然后,教師讓學生快速閱讀重點段落,并找出關鍵詞句。這種快節奏的閱讀教學看似效率很高,卻讓課堂教學失去了本身的意義。學生學習一些詞句等碎片化知識,根本沒有時間對文章進行深入閱讀、整體理解,更加無法把握文章的情感。這種教學方式對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沒有任何幫助。因此,在個性化閱讀教學中,語文教師要給學生留有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對文本進行充分而深入的閱讀,細細品味,仔細推敲,在此基礎上發表自己的見解。同時,學生還可以在對文章深入探究的過程中,領悟文章的美感和內涵,從而真正實現對文章的深刻理解。尤其是對一些名家名篇,學生要保持開放的心態,細細品讀,發現詞句的美、文章深刻的內涵,挖掘文字背后的要義。這才是個性化閱讀要幫助學生真正學習的內容,由淺入深,由局部到整體,發現文字之美、語文之美。例如,在閱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一文時,教師要讓學生仔細品讀,體悟主人公積極樂觀的精神,學會珍惜生命中的一切,培養學生感恩的心態[4]。
個性化閱讀教學雖然強調學生的自主性,但是初中生的理解能力有限,還需要教師進行合理的引導和啟發。啟發式教學能夠幫助學生及時疏通卡點,準確把握關鍵點。如果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出現錯誤或者偏差,教師要及時糾正,積極幫助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在個性化閱讀課堂上,學生除要學習基本字詞句外,還要用心體會文章蘊含的深刻道理,逐漸形成健全的人格。同時,教師要結合初中生的心理特點以及理解能力,給學生推薦合適的書目。如果讓學生自己選擇文章閱讀,有可能選擇的文章太難,或不太適合當前年齡段閱讀,這時語文教師要發揮引導和啟發的作用。有些文章的文學性特別強,學生對一些精彩片段賞析時,有可能難以理解,因為每位學生的理解能力不同。此時,教師要幫助學生突破難點,引導學生體悟,適時啟發,從而讓學生準確把握文章大意。例如,學生在閱讀《安徒生童話》時,可能無法很好把握文章的寓意,此時教師要進行恰當引導,讓學生準確而深刻地理解文意。又如,有的學生在閱讀《世說新語》時,由于這部書主要是記載漢末到魏晉時期一些名士的言行與逸事,也暗含著作者的思想傾向,在學生閱讀時,教師要正確引導,幫助學生理解。在啟發式教學活動中,教師要適時啟發,及時了解每位學生的卡點以及思維方式,幫助學生理解,享受閱讀的樂趣。讓閱讀由教師教變成學生讀,讓學生真正提升閱讀能力,這才是個性閱讀教學的真正目的。有了這種能力,無論在課堂還是課外,學生都能自由閱讀,充分享受閱讀的樂趣,從而在閱讀中提升自己的人文氣質。
核心素養理念下,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方式無法適應時代的需求,過于碎片化,節奏太快,學習內容淺顯,這些都是傳統語文閱讀課堂存在的問題。相比之下,個性化閱讀具有很多優勢,主張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批判性,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閱讀中不僅學習詞句的基本知識,還要深入理解文章大意,提升自身文化素養。因此,個性化閱讀是真正能幫助學生學好語文的方式,還能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閱讀習慣,在閱讀中健康成長,形成健全的人格。個性化閱讀是能夠讓學生受益終身的方式。因此,初中語文閱讀課堂一定要堅持個性化閱讀教學,讓學生在閱讀中受到滋養,從而真正享受閱讀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