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 騫
(武威第六中學,甘肅武威 733000)
核心素養是以學生知識、學科或跨學科的概念為基礎,以學生的生命觀、價值觀、世界觀等動態系統為動力,在形成知識和概念的過程中培養、塑造思維方式和探究技能所表現出的綜合素質[1]。隨著新課程的改革與創新,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已然是高中歷史課程教學中的重要課題。高中歷史教學中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不僅能將素質教育全面體現出來,也能將人文素養體現出來。
當下,學科核心素養成為學科教育界最熱的詞匯之一。根據歷史課程標準尤其是學科核心素養內涵的定義,即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體現了當下黨和國家對基礎教育育人目標的新要求,是高中歷史教育落實黨的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的具體體現[2]。高中歷史核心素養數易其稿,現初步定稿為: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時空觀念、歷史解釋與國家情懷。高中歷史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要結合核心素養的內涵,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認知能力,將歷史學科的五大核心素養有效落實到課堂教學中。核心素養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使教師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以往的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考試成績被當作唯一的評價體系,教師為了讓學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績,只是將目光局限在知識的傳輸上,讓學生死記硬背,完全忽視了學生的成長。現在,核心素養背景下,教師不再局限于知識的傳輸,而是多方面、多角度地整合教學目標,以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整體發展為著力點,讓學生運用所學歷史知識與技能有效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推進,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養成的相對穩定的、不可缺少的、具有歷史學科特征的最關鍵和最必要的共同素養。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創設真實、具體、富有啟發性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有利于落實并發展學科核心素養。傳統的教學中,由于學生參與課堂的時間和空間有限,難以實現學習的主動性,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不夠,對歷史問題的思考有限。我們正處于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時代,課堂是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主陣地[3]。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創設符合教學內容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為以后的課堂教學做好鋪墊。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用多媒體課件創設圖文并茂的教學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使學生的求知欲和注意力與課堂融為一體。
例如,講“自由放任”的美國的內容時,由于高中生沒接觸過經濟危機,缺乏對它的感性認知,聽課時很難理解教師講述的內容,體會不到當時社會經濟危機帶來的破壞性。教師這時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視頻《1929—1933年經濟危機下的美國》,再現當時這場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使學生猶如身臨其境,加上教師的詳細講解,學生對這場世界性經濟危機的破壞性就有了深刻的印象,對教師所講的內容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并掌握。同時,學生還能了解羅斯福新政的歷史背景。教師采用多媒體教學法創設情境,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歷史的真實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近年來,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核心素養背景下,教師首先要轉變教學觀念,轉變角色。歷史教師雖然是歷史知識的傳授者,但知識傳授不再是歷史教師的唯一價值。而應當在核心素養理念下,以學生發展需要為基礎開發課程,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體,而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合作者,既要面向全體學生的需要,又要滿足學生自由發展的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地位,積極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歷史課堂中來,通過閱歷、知識和社會經驗的積累形成個人風格,充分發揮特長,創建有特色的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模式。同時,在教學過程中,以尊重學生為前提,建立平等的互動關系,根據學生的歷史知識水平和自身特點進行合理編排。平等互動是以教材知識為基礎,與學生共同探討問題,正視歷史,對歷史知識重新組合的過程。所以,新課程理念從教師來看,思想上以學生為主體,職業上以自身為主導,與學生共同學習,實現教學相長。高中歷史是一門比較抽象的課程,理論性比較強,教師必須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例如,在講“秦始皇統一天下”時,教師可根據當時統一的條件把學生分為小組進行討論。利用小組討論的形式講解秦一統天下的背景、時間,掌握思想、文化、政治、經濟上統一的措施,并結合秦國時期的商鞅變法,由學生發現其統一時所需的條件。這不僅增強了學生的互動與交流,還讓學生掌握了國家建立的條件,并為以后的歷史學習奠定基礎。
傳統模式下的課堂教學是教師講、學生聽,學生雖然在努力跟隨教師的思路,但由于歷史學科特點和教學方式欠佳,常常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在核心素養背景下,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打破傳統教學模式下的被動學習狀態。高中歷史課堂倡導合作探究式學習,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教學效果。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設置話題,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對問題進行探究,培養合作探究意識,豐富歷史知識認知,掌握歷史脈絡,發展學科核心素養。
例如,在教學“抗日戰爭”內容時,教師可以先給學生展示“兵諫亭”的圖片,通過這座高4 米、寬2.5 米的石亭激發學生的興趣,探索“兵諫亭”背后的故事。同時,也可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如張學良、楊虎城為什么要兵諫?如果沒有兵諫,第二次國共合作能否成功?為什么?通過情境和問題,讓學生理解西安事變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學生營造一個多樣化、開放式、多層次的學習環境,從而培養學生主動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
綜上所述,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主體,對高中歷史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學習中學習知識,發展能力,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總之,基于核心素養導向的高中歷史課程教學改革迫在眉睫,教師要及時發現不足,從而提出有效的改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