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志勇
(廣東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佛山 528041)
“雙工作室制”的提出,不僅對校內實訓進行了強化,還突出了校企合作,有利于促進校外實踐和校內實訓的結合,在最大程度上使企業技能、教師資源融合在一起,有利于學生學習空間的拓展、學習積極性的調動,并且實現了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就高職院校來講,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標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在此過程中,需將學校師資、企業實踐、科研能力、崗位實習等多個方面融合在一起,因此“雙工作室制”教學平臺的構建對人才培養有重要的現實意義[1]。
工作室制方面的人才培養模式來自于德國,由包豪斯學院提出,強調知識和科技并重,理論和實踐同步。在教學過程中,需給予實踐項目充分重視,由專業人員對教學進行指導。工作室制形式的教學方式,有利于促進先進教育成果的出現。“雙工作室制”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是在政府政策扶持下產生的,在學校中設置校內工作室,在企業中設置校外工作室。學生大一、大二期間在校內工作室中開展項目教學,進行專業學習,項目的實施由專業教師以及企業工程師共同指導,在通過考核之后,學生才能進入到校外工作室,實現人才輸送[2]。在校外工作室中,學生會在不同部門實踐,感受企業的工作環境,了解企業文化,真正認識到職業工作。就校外工作室來講,教學主要由專業教師、專業技師以及企業中層人員負責,將職業崗位、發展方向等作為教學依據,制定合理的課程教學內容,并且計劃工作室當中的實踐項目,促進學生實踐能力與職業技能的不斷提升,總體來講,“雙工作室制”平臺的構建,能夠促進校內實訓與校外實踐之間的整合,使教育資源更具全面性,實現職業教育和企業、社會之間的無縫對接。
高職院校多數學生學習目的不夠明確,缺乏自主學習意識,“雙工作室制”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能夠為學生創造自主學習、自我管理的平臺,轉變以往被動學習的狀態。學生學習過程中能夠與教師、同學、企業一線人員進行交流、討論,在交互過程中不斷提升自身能力,完善知識結構,發揮自身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3]。工作室將以職業崗位為導向,以職業項目為基石。在校內工作室中,可以構建和崗位接近的實踐環境以及職業氛圍,使學生在交流與討論中學習、思考與創新。校外工作室能夠使學生更了解實際工作崗位,親臨一線進行實踐操作。
高職教育主要是培養建設、生產、服務等方面的應用型人才,人才培養在導向性上十分明顯,在此過程中,需將職業能力培養作為目標。“雙工作室制”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是將職業能力培養的實際要求作為依據,將提升學生職業素質、應用能力作為主線,促進學生能力、知識、素質的不斷提升。在此過程中,主要是將工作室作為平臺,將任務作為載體,將“教”“學”“做”融合在一起[4]。在實際教學中,將工作室中的資源作為依托,結合教學需要,構建靈活的教學空間,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之間存在的限制打破,使整體教學更具多樣性。
在構建校內實訓室時,需做到這幾個方面:首先,注重校內實訓室相關的專業項目、配套設施的構建。其次,注重項目教學、企業實踐項目以及學科課程之間的對接。再次,對學校中參與實訓的師資結構進行優化與組合,尤其在雙師型隊伍內涵建設方面需加強。最后,給予教學、制度、評價、考核等多個方面的保障。
在具體實施時,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完善:首先,在組建實訓室時,對實訓工作室的專業方向與具體分類進行完善。其次,將崗位特色作為依據進行專業劃分。總體來講,校內工作室在構建過程中,需以學生校內實訓為重點,從課程思政、實踐技能、專業理論知識等多個方面著手進行鍛煉,為今后學生進入校外工作室打下良好的基礎。通過校內實訓室的學習,學生能夠在實訓教師和外聘工程師的指導下,深入掌握崗位工作內容,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及實踐能力。在構建實訓室的過程中,也需注重動手實踐與課程思政的有效結合,尤其是項目化教學方面,需根據具體任務,完善項目設計、設計方案、作品設計、素質目標等,進而使實訓課程更加完整、完善。
校外工作室在構建過程中,需遵循以下原則:首先,將學科專業方向和企業之間的關聯度凸顯出來,需充分滿足校外實踐需要。其次,導入企業中的真實項目,將學生從項目學習中獲得的職業體驗凸顯出來。最后,重視學生的能力訓練和能力拓展。
在開放性課堂中,需將不同部門有效聯系在一起。對于校外工作室來講,需重視企業文化、制度、部門的協同管理在學生當中的滲透。就校外工作室的組織與管理來講,部門和部門之間需在負責各自工作內容的基礎上,形成團隊意識,加強彼此之間的合作,構建良好的工作氛圍。在建設校外實踐工作室過程中,主要是將產業基地建設作為重點,為了得到從教學設備、教學資源等方面的保證,需將真實企業作為實踐工作室,運用實際項目實現對職場環境的營造,進而使學生參與到動手實踐中,將自身的才能充分展示出來,促進學生崗位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的不斷提升。從校外工作室的師資隊伍整合來講,一方面,需專業教師進行指導,加強學生與企業的對接,尤其在具體項目方面。在此過程中,可以從專業技能、考勤、薪酬管理、后續教育等多個方面對學生進行追蹤。另一方面,需企業管理者和工程師的參與,將校企合作優勢充分發揮出來,為學生構建更好的實踐平臺,并且共同建設課程標準,對教學教材進行有效編制,充分發揮高校和企業的各自優勢,使教學資源與教學成果最優化。
“雙工作室制”平臺在實現項目課程教學的過程中,需與區域經濟實際發展情況相結合,將行業實際發展特點作為依據,實現對專業課程的有效建設,使項目課程更具特色,同時,將提升人才質量與水平作為重點。在具體實施時,可以從這幾方面進行:首先,注重課程在建設之前的調研工作,尤其注重課程之間的整合,可以利用畢業生回訪、調研企業、查找資料、行業咨詢等多種方式,了解區域企業的實際用人需求,然后從企業的具體需求入手。其次,注重課程向項目的轉化。針對實踐教學項目來講,需對校企合作進行深化,將“雙工作室制”中的課程內容、教學體系、實踐項目等多個方面作為依據,對整體方案進行細化,將實踐、研究、論證等有效結合在一起,將方案不斷完善。為了使“雙工作室制”在特色上更加明顯,可以將教學標準進行細化,對崗位技能需求進行明確,對校企合作的有效人才培養模式進行積極探索。在此過程中,需校外工程師、校內專業教師之間進行深度合作,針對應用性較強的課程,在資源重組上秉承存同求異原則,使校內實訓與校外實踐相互借鑒,彼此之間取長補短[5]。
在對校內外工作室進行完善的基礎上,需將當前硬件設施、教學資源、實踐環境作為依據,將項目化教學充分凸顯出來,并且將項目實踐有效融入教學各個環節當中。對于校內工作室的建設問題,需強調和校外企業實際工作場景之間的融合,積極借鑒產業基地平臺,使實訓環境、教學平臺得以不斷完善,促進學生職業技能、專業理論的協同發展。
對“雙工作室制”的考核與評價進行完善,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1)注重學生職業道德的培養。(2)注重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的提升。(3)對教學滿意度進行優化。(4)將項目化教學優勢充分凸顯出來。(5)對課程建設進行完善,深化校企合作。(6)對實踐教學領域進行拓展,促進人才專項技能的不斷提升。
“雙工作室制”屬于創新性教學模式,能夠使教學內容由模擬向真實轉換,促進學生學習心態的轉變,實現對人才的有效培養,踐行教育改革理念,為社會輸送更多高素質的人才,滿足企業實際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