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實 編輯/張美思
2020庚子年,有太多世事無常,你我都在尋找答案。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范圍不斷造成越來越大的創傷,而對于如何解除其威脅,目前還沒有“終極答案”。但人類卻逐漸從慌亂轉向坦然,因為我們適應了變化,雖沒有找到“終極答案”,卻找到了這個答案的方向。
只要有方向,前路就有光。新冠病毒依舊可怕,而在與之糾纏日久之后,我們也慢慢學會了如何應對與其共存帶來的挑戰,進而可以越來越心平氣和地面對尋找“終極答案”中的每一天,與自己和解,為更好或更壞的未來,做好思想準備和行動準備。正如一首網紅民謠,阿冗的《你的答案》中所唱的,“也許世界就這樣,我也還在路上,沒有人能訴說,也許我只能沉默。眼淚濕潤眼眶,可又不甘懦弱。低著頭,期待白晝,接受所有的嘲諷;向著風,擁抱彩虹,勇敢地向前走。黎明的那道光,會越過黑暗,打破一切恐懼我能,找到答案?!?/p>
“你的答案”,即便不是解決問題的“最終答案”,只要朝向理性、積極和正面的方向,就能夠創造希望,并帶來力量。毫無疑問,新冠肺炎疫情不僅給人類世界帶來了短期的生存挑戰,更加速了全球格局的演化,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長期變數。身處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每一個人都要為活下來而全力以赴,每一個國家也都要為活得更好而主動求變。這就是在大變局中開新局之要義。世界已變,謀求國家利益最大化的戰略方向也要應時而變。未來的全球經濟究竟會變成怎樣?美國和中國,誰會成為未來經濟秩序的領頭羊?全球化如何在保護主義夾擊中尋求自我釋放?這些問題,也許還遠未到尋覓“終極答案”的階段,但重要的是找到應對大變局的努力方向,并由此謀求處變不驚的心安和順勢而為的力量。
對于世界而言,“終極答案”也許只有一個;但對于每一個謀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國家而言,“你的答案”可能因人而異、和而不同。對于中國經濟而言,情況就更加復雜。一方面,中國經濟因為在疫情防控中相對優異的表現而積累了率先復蘇的底氣,早早就開始謀篇布局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高質量發展構建了微觀韌性,中國在數字經濟爆發性增長的新階段亦具有一定的先發優勢;但另一方面,中國經濟的超大體量也給疫情后的民生恢復帶來了一定壓力,大國博弈在疫情中的進一步白熱化造成了更趨嚴峻的外部發展環境,人口老齡化、資本邊際報酬遞減、關鍵科學技術主導權缺失、微觀激勵不足等,成為當前經濟發展的限制因素。
面對疫情沖擊的短期困難和世界激變的長期挑戰,中國經濟也正在通過戰略調整來定位新的努力方向。中國的答案,就是雙循環,一個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際國內循環相結合的新模式。毫無疑問,雙循環是個新詞,很多人對此一知半解;而在筆者看來,這是中國經濟面對新世界、新趨勢的務實選擇。
毫無疑問,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之前,這個世界就已經處在一個分裂的過程中,保護主義、民粹主義和孤島主義泛濫;而疫情則如一劑催化劑,加速了分裂的進度。新世界最大的新特點,就是從單一世界升維成了一個平行世界。從物理存在的角度來看,這個世界是唯一的;但如果在三維之外再加上一個價值觀維度,那么,這個世界就變成了共享同一個物理外殼的一系列平行世界。身處價值觀碰撞激烈的中國香港,筆者對這種四維平行新世界有著強烈的感同身受。例如,以微信為媒介的世界和以Facebook為媒介的世界,就是平行的,同樣的事實在這兩個平行世界里有著不一樣的詮釋模式。而讓不同的平行世界相互理解、彼此融合,未來會越來越難。據此,每個國家可以謀求的,可能將是其中某個平行世界里的共榮發展。
中國經濟的雙循環,則是在一個認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平行世界里的最優求解。這種雙循環,在物理上依舊是跨國界的;而在價值觀上,則更加強調親誠惠容、休戚與共。這種平行世界里的利益最大化,勢必要求中國經濟構建一個以我為主的內循環,并在價值認同的朋友圈內拓展內外循環,使之環環相扣。
后疫情時代,共情是互利的基礎。正因為如此,雙循環是一個務實理性的中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