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金武 鐘山職業技術學院
智慧養老是面向居家老人、社區及養老機構的傳感網系統與信息平臺,并在此基礎上提供實時、快捷、高效、低成本的,物聯化、互聯化、智能化的養老服務。
機構養老的主體是養老機構。智慧養老的核心是養老機構的信息化建設(包括軟件管理系統以及相關的智能化設備),養老機構通過信息化建設優化管理流程,提高服務質量。主要的應用場景包括五個方面:入院和出院的流程管理、護理管理、膳食管理、物業管理、其他管理(如財務、人力資源、固定資產管理等)。
社區養老是對傳統家庭養老模式的補充與更新,我我國發展社區服務,建立養老服務體系的一項重要內容,其智慧養老的主要應用場景:
1.呼叫中心系統
市級或者區級政府建立呼叫中心系統,并提供統一的呼入號碼。老年人可以通過呼叫中心系統申請養老服務、家政服務、健康咨詢、送水送餐、訂票、就醫預定、法律維權、心理咨詢等各類社會化服務[1];
2.遠程醫療系統
遠程醫療系統可監測老年人的身體狀況,醫護人員根據監測信息給出治療意見。
3.智能家居系統
智能家居系統可監測居家環境并自動控制家電的運行狀態,給老年人提供更加舒適的居住環境。
旅居養老是“候鳥式養老”和“度假式養老”的融合體,養老機構與旅行社、醫療機構共同借助移動信息工具和可穿戴智能設備開展的“度假式養老”活動。隨著移動互聯網興起,養老機構與過去的度假式養老模式與現代互聯網新型技術有效結合,這是養老服務行業的新的形勢與創新方向。
物聯網的基礎形勢以互聯網的信息為載體的。實現“一機一物”與智能管控的一體化。物聯網技術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給老年人的生活和照料帶來了新的革命性變化。在智能識別、遠程監控、生活輔助等方面,物聯網技術已得到了廣泛應用[2]。
“互聯網+”技術整合互聯網、物聯網和移動通信網絡,并整合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充分發揮互聯網的整合優化作用,推動社會各界資源進入社區居家養老服務。
養老服務平臺與GPS對接,結合老年人手持的終端設備(如智能腕表、手機等),可以實時定位老年人所在的地理位置,為老年人的精細化服務提供有力支撐。如老年人來電時,相關人員通過窗口彈屏看到老年人當前的位置,還可以通過平臺查詢老年人姓名、身份證號或聯系方式等,對老年人進行定位,也可以查看最近老年人的活動軌跡該應用主要針對一些失智失能的老年人,當老年人發生意外時,通過一鍵呼教的方式,相關人員可以快速找到老年人所在之處。如果老年人走出所設置的電子圍欄,平臺就會自動報警,客服窗口出現彈屏,同時給親屬發送短信。
云計算的核心技術是自動化技術,它可以讓用戶在不需要服務提供商干預的情況下自行使用資源。針對我國人口老齡化、養老難的問題,引入云計算可以降低養老成本,有利于養老資源的智能配置。云計算還可以提供綜合養老服務。
大數據是由數量龐大、結構復雜、類型繁多的數據組成的數據集。大數據分析基于云計算應用模式,通過多源融合和數據挖掘,形成有價值的信息資源和知識服務技術[3]。
E-Link模式是由中國珠海億聯德源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提供的一套居家養老解決方案,其通過電子方式進行各種養、醫、護人員與老年人的連接。通過將老人納入“智慧醫養平臺”,老人只需下載一個App,即可在家中實時通過智能化終端實現多方面的居家養老需求,做到“足不出戶”享受養老服務。
E-Link模式通過老人端、子女端、護士端、醫生端等智能客戶端,將老人及其子女與治療專家、護理專家、營養專家、運動專家、心理專家、輔具適配專家等遠程連接。同時通過大數據計算,服務商也可更加精準地同時通過大數據計算,老人子女通過互聯網體現形式(如:手機專項APP等)獲取到老人身體的健康數值,為老人身體健康提供更好的醫療治療;同時,服務商也可更加精準地讓根據老人身體健康情況或者生活要求來提供更加周到的服務。老人通過E-Link居家養老系統可以享受到綜合評估、健康數據智能管理、日常生活遠程監控、緊急救援(跌倒、走失等)、安全防護、生活照料、醫療保健、家政服務、人文關懷、文化娛樂等服務內容[3]。
借助e-Link居家養老系統,老人可以隨時遠程連接到醫養專家團隊,滿足了老人的居家照護需求。借助客戶端,精簡了使用者的操作流程。各方參與者“縮短”了相互之的距離,可以讓老人、老人的子女、專業醫生、護理人員等緊密連接,為他們提供良好的服務體驗。
E-Link模式是當下醫養結合平臺的一個代表,很多公司都提供將各種醫護人員與老年人連接的類似功能。要注意的是,在養老產品的設計過程中需要考慮不同使用者的角色和能力的差異,為不同的參與主體提供符合其角色的有用、易用的養老終端。
無介入照護模式是由北京怡凱智能技術有限公司提出并推廣的一類智慧居家養老看護模式(一類智能看護系統)。該模式以智能傳感器為基礎,通過傳感器和云平臺全天候監測并分析老人體征,以無人工介入的形式為老人提供照護和預警服務,發生異常后及時通知公司接警中心的監護人員和老人監護人,線下為老人提供幫助和照護。
該模式的目標用戶是能自主生活并且比較重視自己身體健康情況或者存在一定健康風險的老年人,通過無介入照護模式,老人能夠在不改變生活習慣的條件下,了解自己的身體健康情況,對疾病等風險提前預警。
通過該App,老人的子女、親友能夠查看老人連續多日的起居狀況(比如康樂指數較高代表起居狀況較好)、起居活動的細節,App會對老人發生的異常信號進行告警,親友可以查看和確認告警后的服務過程。另外,還可以和老人以往行為進行比較,判斷老人是否存在異常行為。
怡凱智能無介人照護模式傳感器可以分別安裝在臥室、客廳、廚房、衛生間等關鍵活動發生的區域,可以選擇跌倒、睡眠、淋浴、坐便、活動和呼叫六類傳感器中的若干個進行安裝。傳感器安裝后能夠檢測老人上述活動的情況,監測數據傳人云計算平臺進行分析,對異常情況可進行預警,并可線下派出服務人員進行對接和照護。
這種無介入照護模式借助獨特的非穿戴式、分布式居家行為傳感網絡進行體征監測,不需要老人改變生活習慣,使用門檻低,對老人幾乎沒有打擾;同時,又能覆蓋主要的高風險、富信息量的居家活動,且具有多動作傳感器關聯,避免了單一傳感器所可能造成的誤判的特點,結合深度學習技術,讓分析結果更智能、更準確。另外,該模式不需要視頻監控,能夠有效保護老人隱私,減少老人心理負擔。該模式還配合線上監控線下響應方案,
適老化設計是養老服務的重要研究方向,無介入照護模式為適老化提供了較好思路,在不需要老人配合參與、不干擾老人的生活、不侵犯老人隱私的前提下,為老人提供健康監測和預警服務。
烏鎮“大家式"模式是借助樁熙堂老年服務中心,將政府、志愿組織、為老服務商等多方參與主體整合統一而形成的。該模式充分發揮了烏鎮地方特色,通過設立數據平臺和管理平臺,將多個主體的業務結合起來,方便為老人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
烏鎮智慧養老模式設計為“1+2+1”模式,第一個1代表大數據平臺,即構建一個數據中心,用于建立服務需求數據跟蹤與分析體系;后面的1是綜合管理平臺,烏鎮政府涉及養老的主管機構可以利用該平臺完成監管、審批等功能;2則代表常規服務和定制服務。常規服務可以通過交互系統進行多樣化選擇,定制服務則可以根據個性化需求來提供[4]。
通過引人第三方中介,打通了多個為老服務主體間的壁壘,讓多個利益主體能夠統一為老服務的目標進行協同養老。該模式同時借助大數據平臺來完成服務的匹配、多樣化和個性化的服務提供,借助綜合管理平臺來實現服務的反饋與監管。
構建一個數據中心是讓不同干系人協同養老的基礎,常規服務和定制服務的提供實現了規范性服務和差異性服務的分別滿足。政府應該做好規劃、規范和監管的事情,平臺的建設則可以借助第三方運營機構來完成。
通過分析比較各種智慧養老模式,我們發現均具有其特殊性和應用場景,各個維度之間互相關聯,同時還具備時間發展的先后順序。針對不同的養老發展階段,可以采取相適宜的養老服務模式,包括對服務方式、服務內容、服務對象、服務廣度、信息技術在養老服務的應用程度等進行整合或選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