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瑩瑩,王 惠,張若望
(河北金融學院a.會計系;b.國際教育學院,河北 保定071051)
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隨著環境保護意識的提升,各級政府越來越重視農村環境治理。從當前情況來看,農村環境污染形勢依然嚴峻。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標志,也是以綠色發展引領生態振興的關鍵所在。2019 年6 月國務院印發了《關于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指導意見》,強調嚴守耕地和生態保護紅線,節約資源。農村污染防治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在追求經濟提升的同時,應注重綠色發展,防治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
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走綠色生態道路,推動農村可持續發展。農村生態環境的治理和改善不僅能夠滿足農民對綠色鄉村、最美鄉村建設的需要,而且直接關系廣大農民的日常生產生活,這也愈顯嚴防農村污染的緊迫性。河北農村不能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要堅持以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推動綠色鄉村發展,滿足人民的對美好生態環境的向往。
目前城市污染得到了顯著改善,但是由于農村污染治理難度大,農業污染具有無序面源式分散排放的特點,導致農業農村污染治理難度仍然存在。目前河北省農業面源污染嚴重,污染主要來自化肥、農藥和農膜的大量使用以及畜禽養殖。河北省必須要把農業面源污染防治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大力推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運用科學的方法,從規范養殖場、種養循環的農業基地及尾菜治理等方面入手,推動了生態可持續發展。
從現實情況來看,隨著城市環保門檻日趨嚴格,加劇了污染產業在環境標準較低的農村地區投資落戶。工業污染向農村轉移、生活污染與工業污染疊加,已成為制約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障礙。當下,河北省在污染物處理方面的監管體系漸趨完善,但大部分縣級環保部門尚未設置獨立的生態保護科室,環保人員隊伍和裝備不足,難以開展常態化監管,環境監管薄弱。由于農村環境的特殊性和污染治理的投入產出比差異較大,環境治理收效甚微。
我國環境治理面臨著突出的問題,體現在關鍵主體之間的責任劃分重疊不清,權力設置難盡其責,責權安排及其所體現的利益格局未能以確保環境目標為核心。例如城鎮近郊農村、偏遠農村面臨的污水治理難題不一,但歸根結底在于污水未得到有效收集。廁改后,廁排污水何處去成新問題,許多農村家庭基本已自發完成水沖式廁所建設,然而從主管道延伸至農戶家的管道網尚未建立,導致農戶家污水仍然直排河涌,污染環境。
1.完善農村環境保護政策。第一,逐步構建地方政府主辦的環境治理模式。政府在區域環境治理上要承擔起領導責任,特別是面臨新環境問題時,要首先投入資金和技術資源,組織相關政府機構和專家,共同開展環境治理工作。同時要積極發揮地方政府的主動性,從機制建設和資金能力支撐等方面來支持地方政府實施既符合統一要求,又體現地方特色的環境管理。第二,政府在環境治理上要建立統一的政策標準,以及相應的績效考核和獎懲制度。第三,完善農業環境保護政策,國家禁止類產業目錄、污染環境的項目,不得進入鄉村。
2.加大環境監管執法力度。第一,環境治理涉及立法、行政、司法、企業、環保團體等多元主體,各主體在環境治理中有著各自的責、權、利。明確環境治理各主體的作用和定位,特別是明確各自的責、權、利,是構建現代化的環境治理體系的基礎。第二,建立健全農村環境監測體系,動態掌握農村污染狀況,并把在線監測系統數據作為績效考核依據。
3.農村環境污染防治。第一,加強宣傳,提高農民環保意識。第二,實施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在農村污水處理方面,因地制宜選用建設模式和污水處理工藝。以行政村為基本單位,按照規劃、設計、建設、營運一體化的要求,梯次推進村莊生活污水治理。大力推廣以生態施肥技術,避免化肥農藥對農村生態環境與農產品質量的污染和影響。第三,農村污水治理方式要因地制宜。目前農村污水處理資金主要來源于財政支持,基本是政府托底,建議探索多元化資金籌措機制,發揮政府投資撬動作用,引導和鼓勵社會資本參與農村污水處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我國各級環保部門,特別是地方環保部門,亟須加強相應的管理和技術支撐能力建設,才能與環境治理的要求相匹配。第一,各級環保部門還應加強技術儲備和支撐。第二,盡快加強環保部門特別是地方環保部門的能力建設。目前我國各省級和地市級環保部門中,具有多年許可證發放和管理經驗的員工屈指可數。如果不迅速培訓和建立相應的許可證技術和管理隊伍,全面推行排污許可證的可能要面臨許多阻礙。
一方面,企業被動環境守法甚至惡意逃避環境監督,而另一方面,在于環境檢查和執法過多且不規范,給企業帶來相當的負擔。在目前政府簡政放權、強化企業主體責任、提升管理成效、防范環境風險等多重要求下,要優化調整政府與企業在環境治理的關系。
第一,企業能通過司法主體發起訴訟,并能基于自身相對雄厚的財力,積極參與政策標準制定和游說法律法規制定。一般來說,企業是環境治理的對象,接受行政主體的管理和處罰,接受社會和環保團體的監督,企業也自愿與環保管理部門達成協議,實施特定或超前的環保措施。具體來說,在鄉村產業發展中,企業需強化污染防治的主體地位,包括主動申領、主動公開、主動改進等,要大力發展資源節約型產業。第二,增加農業生態產品和服務供給,正確處理開發與保護的關系,運用現代科技和管理手段,將鄉村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生態經濟的優勢,提供更多更好的綠色生態產品和服務,促進生態和經濟良性循環。第三,探索創新農村環境綜合治理模式。以鄉村振興戰略為抓手,指導鄉鎮進行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基礎建設。各部門及鄉鎮用于農村環境治理的資金、工作任務及實施目標化零為整,引進非公企業,主要負責農村環境綜合治理。第四,政府部門和企業之間要通過簽訂合同,明確各責任主體的職責,建立資金保障和監督機制,進一步規范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PPP 模式,支持市場化運作推動環境綜合治理。
公眾對環境治理與保護的態度是積極的,普遍認為生態環境的紅線不可再被突破,并認同環境治理是一個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的長期工作。具體來說,第一,民眾在環保工作中的參與方式主要集中在加強個人防護、積極配合政府、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第二,合理設立公眾參與的渠道和平臺,通過公開征求意見、聽證會等形式,充分吸收公眾和環境團體的意見,并通過適宜的形式進行反饋和互動。第三,政府要發動社會力量監督企業的環境行為。環保團體作為中立的非政府組織,能起到監督立法主體、司法主體、行政主體和企業等的作用,并基于自身的定位,參與相關的環境立法、訴訟、行政聽證、司法陪審、監督企業等活動。在環境治理中,環保團體發揮其影響力,參與環境治理,解決環境污染帶來的環境、健康、經濟和社會影響。對于多元主體的參與,要通過合理的制度安排,鼓勵其貢獻力量,同時也保障其合理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