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建軍 潘慧蘭
(1.甘肅省酒泉市玉門油田小學,甘肅酒泉 735019;2.甘肅省酒泉市玉門油田一中,甘肅酒泉 735019)
心理學是這樣定義教學過程的:教師根據一定社會的要求和學生身心發展特點,指導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掌握系統的文化科學基礎知識和形成基本技能,發展他們的智力和體力,使他們形成一定的世界觀和培養道德品質的過程。
從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角度來看,人類對事物的認識過程,是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這是認識過程的第一次飛躍;再由理性認識回到實踐,對實踐進行檢驗,也就是從認識到實踐、再認識再實踐的過程。中學生的認識過程則與上述過程有一定的差別。中學生首先接觸到的是書本知識,是間接經驗。如何理解、運用它們呢?教師如何引導學生學習呢?應當在認知階段、理解階段、運用階段,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這個階段是學生利用已經掌握的知識直接學習課文的階段,包括學生自讀課文,自查工具書、參考書,進行正字、釋詞,了解作者,初步熟悉全文內容,對課文進行初步分析等。這是發揮學生個體主觀能動性的階段。教師為了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和學習能力,應該相信學生,把學生的“學”放在首位,教師活動應該壓縮到最低限度,只需要巡回指導,了解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
教育學告訴我們:教學是在教育目的規范下,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共同組成的一種教育活動。通過教學,學生在教師有計劃、有步驟的積極引導下,主動掌握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能,從而發展智力、開發體力,形成全面發展的個性。教師應該如何有計劃、有步驟地積極引導和巡回指導學生,才能使學生自覺、主動地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呢?這正是廣大教育工作者一直在探討的問題。
“導”者,引也,有接引、帶領的意思。它指的是帶領事物或人向某個目標前進,使人從一個狀態進入另一個狀態、從一個境界步入另一個境界。課堂中新課的“導入”,正是將學生從其他狀態領進學習狀態,從舊知識過渡到新知識的金鑰匙。
常言說得好,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20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使筆者深深體會到,要想上好一節語文課,認知階段的指導、引導是非常重要的。教師引導得當,指導得體,就能將學生帶入多彩多姿的語文天地,采擷鮮艷的花朵。
理解階段,教師要利用朗讀、討論、總結等環節指導學生領會字詞的含義,文章的脈絡、思路和主旨等,以解決認知階段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
朗讀是要學生熟悉理解課文,汲取寫作經驗。學生讀的同時要與“思”結合起來,邊讀邊思,這是對文章理解性地讀。在讀的過程中,教師要進行指導,讓學生明確為什么要讀、怎樣讀,哪些地方要重點讀,在此基礎上,訓練學生讀得準確、流利、有感情[1]。
例如,在《誰是最可愛的人》一課的教學中,筆者是這樣做的:朗讀時明確告訴學生,本文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濃的文章,是珍貴的歷史紀錄,處處洋溢著對志愿軍戰士的贊頌之情,讀來能使人獲得深深的教益。因為是抒情性很濃的文章,所以朗讀時要注意把握贊頌的情感,以情感為線索,重點朗讀對志愿軍戰士進行贊頌的段落語句。再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首段強調邏輯重音放在“最不能忘記”“父親的背影”上,在“是”字和“的”字之后有適當的停頓和語音延長,以此表達對父親的懷念之情。由于強調了朗讀,文中濃郁的情感像一根楔子深深釘入學生的腦海;由于強調了朗讀,為學生理解課文打下了基礎。又如,范仲淹的《岳陽樓記》運用了駢散結合的句式,朗讀時要求結合課后練習題,體會句式的特點及作用。
由于朗讀時有明確的要求和具體方法指示,這對學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有很大的幫助。正如呂叔湘先生所說:“學的作用是感染,是作者思想感情能夠進入讀者的腦子,使讀者能像作者一樣想,有同樣的感情,這樣就算達到目的了。學習文學作品主要是讀,聽人讀、自己讀,那么,文學作品的作用就更容易發揮了。”
討論則是不同層次的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互相研究,取長補短的集體活動。討論的目的是解決學習中的疑難問題;討論的內容應是在學生明了教學目標的情況下,緊扣課本,在啟發思索的過程中,落實課文教學目標;討論時可以是同桌和相鄰的四人。討論前,教師應要求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但必須言之有據、言之有理,而不是想當然地說。討論時,教師應以普通發言者的身份參加,仔細傾聽學生的討論,與學生一起研究,必要時做些啟發、解釋。
例如,學習《愚公移山》時,學生對愚公妻子和智叟對移山的態度是否相同產生分歧。這時,筆者啟發學生從二人說話的內容和語氣處進行分析。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經過討論,求同存異,認為態度不同,愚公的妻子是關心他,并不是阻止,智叟則是阻止他移山。
討論問題時,教師應具備敏銳的觀察力,及時從學生的學習中獲得反饋信息,引導學生深入剖析疑難,使課文的理解不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作者的內心世界。
同樣是《愚公移山》,根據提示,學生已經知道移山成功的原因,此時教師提問并讓學生討論:以神話結尾有什么作用?通過這個問題,學生能夠深入理解文章的寫作特點。
在討論過程中,教師要教給學生思考的方法,鼓勵學生發展創造性思維,多角度、多方面考慮問題,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
例如,過去,人們認為愚公移山表明了不畏艱險、克服困難的決心和意志,那么現在,對“移山”和“搬家”,你會選擇哪一種?這樣的討論,或許不是課本上的要求,但有助于活躍學生思維,讓學生逐漸學會從不同的角度考慮問題,從而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由于在討論中學生能夠相互啟發,興趣能夠得到充分的調動,集體的智慧也能得以充分發揮。
總結是指教師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概括歸納的活動。對中學生來講,總結的內容可以是一節課、一單元甚至是綜合性知識。不過,總結要達到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目的。教師可先讓學生自我總結,然后讓各個層次學生的代表進行自我總結,最后由教師歸納,這樣做可以起到強化知識的作用。
學生從書本學到的知識是一種間接經驗,只有通過一定數量的練習和作業才能得到消化,通過練習運用才能掌握知識、形成技能。課堂學習和作業應該緊扣教學目標,數量適中、形式多樣。
例如,學習完新聞后,首先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對報紙上的新聞進行分析,其次布置片段性練習,根據材料或擬定標題,或寫出導語、主體,字數60—100 字,最后進行完整篇章的練習。這樣由點到面、循序漸進的方法,在實際運用中可取得較好的效果。
總之,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以下幾點原則必須引起重視:把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結合起來;教學過程的設置和安排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保證學生有一定的獨立學習時間。
綜上所述,要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必須讓學生知道學什么、怎么學。在認知、理解、運用三個階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才能提高語文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