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超,艾 炎
(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 信息技術學院,廣東 廣州 510300)
隨著工業互聯網工程技術人員、智能制造工程技術人員、云計算工程技術人員、大數據工程技術人員等新職業的發布,面向新興技術的復合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旺盛。在高等學校缺少對應專業、人才供需端匹配度不高背景下,開展系統的職業培訓教育將有助于緩解企業對工業互聯網人才的需求。《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指出,要推動職業院校全面開展職業培訓,提高勞動者素質和職業技能水平,提升職業教育服務發展,促進就業創業能力[1]。面向國家核心戰略產業鏈,現代制造業發展的需要,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構建職業培訓事業可持續發展的工作機制體系,構建政校行企協同,產教深度融合,多方聯動,面向重點領域和重點人群的職業培訓服務業務,大力促進就業創業成為高職院校的歷史使命。
工業互聯網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與工業經濟深度融合的全新工業生態、關鍵基礎設施和新型應用模式,通過人、機、物的全面互聯,實現全要素、全產業鏈、全價值鏈的全面連接,將推動形成全新的工業生產制造和服務體系。我國工業互聯網產業增加值規模持續擴大,預計2020年,工業互聯網產業增加值規模將達到 3.78 萬億元,占 GDP 的比重將升高至 3.63%,成為推動國民經濟高質量增長的關鍵動力;工業互聯網帶動的總就業人數將達到 2 810.90 萬人,同比增長 4.90%,新增就業人數 131.29 萬人[2-3]。
工業互聯網發展對專業技術人才和勞動者技能素質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4]。一方面,工業軟件、應用開發等方面專業人才缺乏。我國IT人才整體短缺,工業領域必需的工控軟件人才、工業應用開發人員缺失更為嚴重。另一方面,貫通工業和ICT技術產業的復合型人才缺乏,工業企業缺少精通云計算、大數據、5G通信技術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人才,互聯網軟件企業大多不懂工業知識、流程、業務,這對工業互聯網技術攻關帶來很大的挑戰。目前,高職院校沒有設置工業互聯網專業,而且工業互聯網相關專業占比較低,與工業互聯網職業匹配度不盡相同,導致崗位能力標準化程度較低,人才供需匹配度不高[5]。職業院校面向全體勞動者廣泛開展職業培訓,可以有效彌補當前普通高校暫無工業互聯網專業的現狀,是促進企業傳統人才向工業互聯網專業人才轉化的有效手段。
面向社會的職業培訓,主要以高職院校為主,企業缺乏熱情,參與度不高。高職學校培訓教師理論方面的功底比較扎實,教學方法和技能比企業工程師強,但是缺乏企業真實的項目經歷,動手實踐能力較欠缺。相反,企業工程師在指導培訓過程中教學技能明顯不足。高職學校因為經費問題,實驗室的設備往往更新迭代較慢,培訓課程往往只是針對某項技能、單一環節,不能很好地對接工業互聯網工程技術人員的崗位技能要求。
高職院校主要專注于在校學生的人才培養,沒有建立起系統完善的職業培訓體系。雖然目前在師資培訓、“1+X”證書培訓、培訓課程開發、培訓教材開發上有一系列的探索和實踐,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總體上臨時性培訓較多,成體系的培訓較少,部分受訓人員存在工作與學習的矛盾,培訓資源分配不夠合理,培訓層次劃分不夠明確,大部分培訓集中在假期進行,缺乏統一的規劃和部署,無法形成科學化、體系化的培訓。
系統的職業培訓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是一項比較復雜的過程,很多中小制造業企業很難承擔培訓的成本。高職院校在培訓管理、培訓考核、培訓結果反饋等方面有待加強。很多培訓仍然受地域空間的限制,采用傳統課程教學、集中面授的教學模式。工業互聯網技術離不開真實的生產、實訓環境,需要結合生產現場實際才能提高職業培訓成效。評價方面比較松散,評價方式單一,往往采用問卷或者心得體會的形式,難以有效反饋培訓的質量和提出改進的措施。
面向新一代信息技術、軟件與信息服務產業,根據工業互聯網人才培養目標,深化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模式改革,進行“崗位驅動”培訓模式改革。以工業互聯網職業崗位技能和素質為依據,結合學生實踐能力掌握規律,實施“1+X”證書制度人才培養模式。根據職業院校全面開展職業培訓需要,面向重點人群及失業人員開展就業創業培訓,開展面向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農民工等重點人群及新型職業農民、失業待業的就業創業培訓項目,建設和完善專門的社會培訓教學與管理網絡平臺與云端平臺,豐富職業培訓課程資源,形成“互聯網+培訓”模式[6]。
構建工業互聯網知識技能模塊化培訓課程體系,強化職業培訓資源建設和模式改革,建設與完善職業培訓線上平臺,豐富職業培訓線上課程。將職業培訓的內容分為基本技能、專業技能、綜合應用和創新能力訓練3大模塊,根據這些模塊的要求,確定培訓課程,并制定每門培訓課程的課程標準。圍繞工業互聯網技術應用領域,針對不同的受訓對象,開發各類個性化的培訓線上線下課程。結合崗位工作實際,邀請行業龍頭企業技術骨干參與核心課程與技能培訓課程的教材編寫,聯合開發具有職業特色的培訓教材。
建立培訓師資準入制度,校企雙方共同培養,組建職業培訓講師團隊,提升教師數字化能力和技術服務水平。根據學院教學和培訓要求,每年選派部分教師到企業實踐鍛煉1~2個月,并對培訓教師進行考評員培訓,并取得相關的職業技能證書。強化教育部、財政部“職教師資培訓省級優質基地”品牌輻射作用,打造高水平“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依托產業學院,進一步完善職業技能培訓基地建設,拓展“1+X”證書改革師資培訓項目,開展能夠同時承擔學歷教育和培訓任務的“雙崗”教師培訓。
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產業轉型升級對高素質高技能創新人才的需求,結合“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依托校內外師資隊伍、實訓基地等資源,開展行業企業證書認證培訓工作。與工業互聯網行業龍頭企業及其生態圈合作伙伴深度合作,共建工業互聯網技術技能培訓基地,與合作企業制定培訓方案,開發專業教材,共同制訂教學計劃、課程設置、實訓標準,共同開發、拓展、運營各類各級培訓項目。
深化和完善教學督導和評價制度,再同企業一起實施技術技能比武以及參與行業、政府部門組織的大賽,鍛煉師資,檢驗學生的培訓成果,使校企合作成為專業教學的直接推手和有力保障。同時,建立以能力為核心的技能評價模式,突出技能考核,按照企業用人標準構建學校、行業和其他社會組織等多方共同參與的評價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