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的“國內國際雙循環”,至少應包括五個關鍵詞:啟動內需、統一市場、數字經濟、產業重構、區域洗牌。
當前世界正處于前所未有的大變局中。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全球范圍內貿易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盛行。很多機構認為,未來3—5年內,國際貿易規模會下降30%—40%。而目前,中國國內也處于優化經濟結構以及轉變增長動能的攻堅期。在此背景下,5月14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首次提出了“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進一步提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提法非常重要,表明改革開放后形成的從國內到國際的大循環格局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這也引發了各界的廣泛討論。在筆者看來,“國際國內雙循環”并非閉關鎖國,也不是關上門搞發展,而是要充分挖掘國內潛力、繼續擴大開放,實現更高水平的發展。而主動的“國內國際雙循環”,至少應包括以下五個關鍵詞:啟動內需、統一市場、數字經濟、產業重構、區域洗牌。
啟動內需。其核心是深入推動生產要素市場化改革,釋放生產要素的活力,其中包括土地、資本、勞動力、技術以及大數據。當前,啟動內需非常緊迫,但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受經濟增速下行、疫情沖擊等因素的影響,啟動內需或面臨一定的挑戰。
統一市場。如果要啟動內需,肯定要實施一輪比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前實現國內市場統一時更深入的改革舉措。國內市場雖然有巨大的規模,市場潛力、廣度、深度都值得挖掘,但在法律法規、監管、交通、物流、社保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障礙。因此,統一市場的建立是新經濟格局形成的基礎。
數字經濟?!靶禄ā笔菙底纸洕幕A。其通過基礎設施的升維,5G、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云計算等新技術的應用,助力開啟新一輪數字化時代,催生新業態、新模式、新經濟,為經濟注入新動能。這一輪的數字經濟發展可對標美國20世紀90年代的信息高速公路計劃,后者使得信息化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
產業重構?!半p循環”的發展模式下,國際分工將發生明顯的變化:一方面會倒逼技術革新,促使企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攻克技術難關,掌握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數字基建的全面升維,會對企業經營、商業模式、產業鏈布局等產生一系列影響,有助于產業進一步升級,也將使競爭更趨激烈。面對這種形勢,不僅要實現產業基礎再造,鞏固傳統優勢,還要整合產業鏈,強化領先優勢,提升價值鏈。
區域洗牌。對于相對落后的地區來說,“新基建”、數字經濟會改變很多地區產業吸附力不夠高、人才吸引力不夠強、信息交流不夠通暢的問題,將促使區域經濟重新洗牌。對于每一個城市而言,誰能抓住數字經濟的先機,就能“換道超車”——擺脫同質化競爭,進入升級競爭。此前有一種說法:“一個地球、三個世界”。主要指的是全球產業分工可以分成三大類:第一類是美國和歐洲,消費市場、金融市場非常發達;第二類是中國、東南亞國家,可以說是全球的生產制造基地;第三類是俄羅斯、澳大利亞、中東產油國,提供能源、礦產、糧食、農作物。而在新的“國內國際雙循環”格局下,區域和城市將大洗牌,定位會出現明顯變化。未來中國可能也有“三個世界”。簡單打個比方,黑龍江可能扮演澳大利亞的角色,成為農產品主產區;陜西可能類似沙特,是能源主產區;北上廣深這樣的城市就像美國,是消費市場。
整體而言,上述五個關鍵詞中,啟動內需是動力,統一市場是基礎,數字經濟是提升,產業重構和區域洗牌是結果。而包含這五方面及更多內涵的“國內國際雙循環”,則很有可能成為未來一段時期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大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