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家園,而“蘇藝”指的是在吳文化領域中,吳地范圍積累起來的技藝,如以蘇州為代表的吳地傳統戲劇、曲藝及傳統手工藝,在發展進程中逐步形成的傳統文化。這些優秀傳統文化是可貴的育人資源,也是學校具體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抓手。基于此,蘇州工業園區跨塘實驗小學深入開展“蘇藝文化”兒童體驗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在豐富學校教育教學內容、拓展課程資源的同時,繼承和發揚吳地優秀傳統文化,以期培養既有現代意識,又有濃郁民族認同感的社會主義新人。
為了使課程建設與開發實施順利進行,學校由校長室領銜,科研處、德育處、教導處及各年級組長合力組成了課程領導小組,以課程建設相關理論為指導,就課程方案、內容、項目、評價、自主拓展課程的開展等進行研討,做到整體建構、頂層設計,對課程進行自上而下的嚴格監控和指導。同時,積極探索“蘇藝文化”兒童體驗校本課程開發實施方式的創新,在研究過程中及時發現問題,并落實研究解決方法,以實踐研究活動促進學校蘇藝文化教育特色的創新與發展。
古語云:“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則無所得矣。”學校從江蘇省蘇昆劇團、蘇州評彈博物館、蘇州群藝館、桃花塢木刻年畫社等單位聘請專業老師組成了學校專家指導團,一方面定期為學生開展課程教學活動,讓學生享受到專業化的教育指導;另一方面指導學校老師開展課程的開發、建設與實施,從而提升教師的課程開發能力。這樣也有利于保障學校課程從點上入手到面上鋪開, 從高位起步到低位運行的良性開展。
學校始終將學生的發展放在課程開發和建設的核心位置,努力開發適合學生的課程,建構適宜的課程體系。學校通過國家課程校本化的實施,不僅在音樂、美術、勞技、體育等專業學科,而且在語文、數學、英語等主要學科,均能擷取到相應的統整資源,讓學生的關鍵能力、核心素養逐漸培養和發展起來。例如,語文學科的“萌小說寫作”讓學生體驗文本創作的魅力;數學學科的“智慧數學”培養學生舉一反三、解決問題的能力;英語學科的“階梯英語”重在培養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美術學科的“桃塢木刻”,音樂學科的“昆曲評彈”旨在帶領學生對傳統文化藝術的探索;體育學科的“足球武術球”讓學生體驗運動的樂趣;科學和信息的“創客課程”“環保課程”讓學生緊跟時代步伐,做新時代的小使者。通過課程的統整,增強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選擇性,增強課程對學生發展的適應性,提升學生感受和體驗“蘇藝文化”獨特的素養,促進學生個性特長的培養。
在學校教育中,優秀傳統文化應與學校課程體系相融合,而不是作為“點綴”,孤立于學校課程體系之外。學校的吳文化課程較為成熟,為了讓全校學生都得到熏陶,我們在月主題活動中融入“蘇藝文化”,讓學生在活動中全方位接觸吳文化。學校兒童體驗課程領導小組進行了頂層設計,以“節日文化”為主題,以周節為載體,以年級組為單位開展每月的主題月活動,主要設置的“蘇藝文化”兒童體驗課程主題有蘇州人的端午、中秋、昆曲、評彈、桃花塢木刻、吳儂軟語、國際理解、廉潔文化、環保文化等十二大主題月活動。
例如,在一年級兒童體驗課程“情滿中秋”主題月活動中,基于一年級學生學情,將地域文化知識與綜合實踐活動有機的結合,開發形式多樣、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的體驗課程。語文課上“吟中秋”,學生通過誦讀、吟唱《靜夜思》,感受詩歌的美好意境,了解中秋節的起源,激發學生對閱讀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數學課上“算中秋”,學生在數月餅、比月餅、分月餅中,感受中秋節里的數學;英語課上“說中秋”,教師利用英語兒歌Look at the moon,豐富學生的日常交際用語;道德與法治課上“搜中秋”,學生了解了中秋的傳說、典故,以及不同地區歡慶中秋的習俗;美術課上“畫中秋”,在教師的指導下、家長的幫助下,學生制作月亮、桂樹、玉兔、月餅等頭飾,還可以增進親子關系;音樂課上“唱中秋”,學生在學唱歌曲《小小的船》中感受中秋節的歡愉氣氛;體育課上“戲中秋”,學生以切月餅的形式進行熱身活動,在游戲中掌握隊列隊形的口令;科學課上“觀中秋”,學生認識月亮的變化規律,知道農歷、公歷,認識新月、滿月……一系列課程的開發實施,讓中秋文化根植于學生心中。
“月主題”式“蘇藝文化”體驗課程的內容開發與實踐,不僅豐富了學生的校園學習生活,也陶冶了學生的審美情趣。
每個學年的第一學期,各年級均以蘇州園林、情滿中秋、木刻年畫、國際理解、快樂足球、廉潔文化為主題進行課程的開發實施;第二學期均以吳儂軟語、綠色環保、醉美昆曲、民俗端午、蘇州評彈、創客智造為主題進行課程的開發實施。教師以團隊形式進行課程內容、教學方案、課件微課等方面的設計,利用每周四的陽光活動時間開展兒童體驗課程活動。各年級學生參與到活動中,教師實行走班制,將各主題內容研究透徹,為學生帶去豐富的課程體驗,每次活動后及時開展學生學習效果評價,期末開展優秀學生評比活動。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傳統文化瑰寶,學校一直致力于把節氣文化轉換為學校課程資源。每逢重要節氣,學校兒童體驗課程組會精心設計節氣體驗課程,讓學生全方位感知中國傳統節氣文化和農耕文化,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例如,“春分”節氣活動,學生在教師的組織下,開展融合了詩詞朗誦、立雞蛋、挑識野菜等多樣化的體驗活動。在“春分”節氣專題晨會課上,教師精選內容,制作PPT,通過閱讀講解,讓學生了解春分的相關習俗;語文課上,誦讀與“春天”有關的古詩詞,書聲瑯瑯,展現出春天的生機盎然;科學課上,學生先在生雞蛋的外殼上畫出喜歡的圖案,然后在教師的指導下開展立雞蛋比賽,慶賀春天的來臨;美術課上,用七彩畫筆畫出學生心目中的“春分”場景;周末,學生在家長的陪伴下赴一場與春天的約會,在春風中做風箏、放風箏,到野地里挖馬蘭頭、薺菜……一個個重要節氣、一項項體驗課程,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品味、感受節氣文化,收獲知識與快樂,感受到了傳統民俗的魅力。
隨著蘇藝體驗課程的進一步開發實施,學校將原有的興趣小組升級改造,提升成為學校興趣課程,有些富有特色的課程還會打造成精品課程。學校現有桃花塢木刻、篆刻、昆曲、評彈、書法、國畫等三十多項興趣課程。每項課程每周定時開展,有活動的專屬室場,并配有專職的教師,部分精品課程邀請了校外專家進行指導,致力打造學校精品課程,讓每位學生浸潤在“蘇藝文化”氛圍中,并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此外,在兒童體驗課程開發實施中,教師在“學習認識—實踐反思—新認識—再實踐……”的過程中深入研究、積極實踐、開拓創新,不斷提升課程開發實施的能力,拓展教學領域,提高自身人文素養,促進專業成長。
“浸潤于蘇藝文化之中”是對學校兒童體驗課程實施的最恰當的描繪。蘇州工業園區跨塘實驗小學將繼續堅持將傳統文化的精粹與現代教育理念的精華有機整合,整合課程資源,科學規劃和設計“蘇藝文化”特色課程,有序推進學校文化特色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