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玲霞
(甘肅省平涼市靜寧縣第三中學,甘肅靜寧 743400)
從心理學角度講,一個人的心理健康是指其人格以及各方面的意識可以適應自身角色以及社會角色。想要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才,心理健康是基礎,也是必不可少的條件。可以看出,教師心理健康是教師在教育活動中可以發揮作用的保障。在心理健康情況下,教師可以有效承擔教學任務,對學生施以完善的教育內容,幫助學生更好成長。但在社會壓力以及教育壓力不斷增大的今天,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成了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這不但不利于教師的日常生活,也會對學生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學校以及教師個人應當予以更多的重視,積極調整心態,以更健康的心態投入教學活動。
中小學教師工作時間普遍較長,每周通常有10~15 節課。與大學教師不同的是,在課程之外,中小學教師的主要時間基本都是在辦公室,無法讓教師自由使用。并且,中小學教師備課、批改作業等任務也多于大學教師。由于中小學生的認知水平與行動能力有限,班級中的事務很多需要教師解決。一旦不注意,班級事務很可能亂作一團。小學生認知能力低,但處在快速發展階段,初中生具備了一定的認知能力,但處在青春期,導致中小學教師很難把握學生的心理以及認知特點,管理起來需要花費較多的精力和心血,往往管理效果較低。種種因素導致中小學教師工作任務繁重,幾乎沒有上下班時間的區分,嚴重影響教師的心理健康。此外,在國家以及社會對教育不斷重視的情況下,教育內部制度改革也在不斷深入,這就導致中小學教師之間的競爭加劇。學校如果升學率不高,則會導致生源流失,這也讓學校過分重視升學率,并將其轉化為對教師的要求。工作量以及學校給予的壓力,導致中小學教師無法在工作中一直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
如今,社會對于教育越來越重視。起跑線理論以及望子成龍的心態,不只會讓學生產生壓力,也會讓教師產生更大的壓力[1]。家長想要讓孩子獲得更好的教育,教師只有全身心地投入教育工作,才能滿足社會對教育工作的要求。想要成為中小學教師,首先需要取得教師資格證,然后通過學校的事業編制考試。成為一名教師之后,還要面對社會以及學生家長的壓力,這給教師帶來較為嚴重的心理負擔。想要有一個良好的職業前景,教師需要不斷學習,通過完成課題、發表論文才能進行職稱評定。除了教育工作外,教師還要承受學習研究方面的壓力。此外,在科技不斷發展的今天,教育工作中不斷引入新的科技產品,教師要能夠熟練制作多媒體課件,才能更好地開展課程教學,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對教師掌握新事物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多數教師在沉重的工作以及生活壓力下,會重視心理健康問題,但對心理健康認識程度較低,心理自我管理水平不足,限制了中小學教師的心理調節能力。教師如果產生心理問題后卻不能得到及時地調整和治療,很容易影響后續的教學工作[2]。
雖然中小學教師心理問題的產生多是由于外界原因,但外界條件很難改變。外因是事物發展的影響因素,內因才是事物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因此,中小學教師應當努力提升自身心理健康水平,通過自我調節,降低不利于心理健康因素對自己的影響。
人和人之間有著很大的區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殊性。中小學教師應當認識到自身的優點,還要看到自身的缺陷與不足。全面正確認識自己,才能在心理健康產生問題時及時地加以糾正。正確認識自己,也能讓自身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更加坦然,從而獲得別人的尊重,減少因人際交往產生的壓力,從而將更多的精力投入教育工作。
無論做什么事情,勞逸結合才能讓效率最大化。一個人如果只是埋頭工作,很難保證后期質量。中小學教師面對較大的工作壓力時,應當學會休閑放松。工作之余,將更多的時間用于滿足自己的興趣愛好。部分教師喜歡讀書,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書籍進行閱讀;部分教師喜歡運動,也可利用空閑時間多做運動。合理利用工作之余的時間,可以放松心情,讓精神生活變得多姿多彩,有效保持心理健康[3]。
職業壓力會影響中小學教師的身心健康,而合理地調控身心可以有效減輕職業壓力。因此,面對職業壓力,教師應當學會調控心態,減少職業壓力帶來的負面影響。首先,主動適應環境。積極主動的心態可以有效減少壓力的影響,面對重壓環境,勇于改變自我,采用積極的應對方式,以更健康的心態去面對工作和生活。其次,學會調節情緒,掌握緩解壓力的方法。我們應當做情緒的主人,而不是情緒的奴隸,當感到壓力過大時,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釋放情緒,緩解壓力,從而增強對情緒的調控能力,確保身心健康。
當今社會對教育的重視程度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這導致多數教師產生較大的工作壓力,尤其是中小學教師,面對認知不成熟、青春期的學生,會產生更大的心理壓力[4]。面對壓力,保證心理健康非常重要。心理健康可以保障教師更好地投入工作。想要保障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要從多方面努力,在無法有效改變外部環境的情況下,教師應努力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質,在面對壓力時學會調整心態和情緒。在當今的教育環境下,只有正視現實,不斷提升自身綜合素質,才能成為優秀的中小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