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儉
(江蘇省鹽城市明達初級中學,江蘇鹽城 224002)
在初中生物課程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思維導圖的作用,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知識的遷移,在知識遷徙過程中幫助學生將內容聯系在一起,以圖表為表象逐漸形成記憶的邏輯性,在記憶過程中增強對知識的理解,幫助學生掌握生物知識,提升課程教學質量。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思維導圖的應用,重視思維導圖在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方面的作用。初中生物教學從學科分類來講屬于理科內容,不能簡單地對生物內容進行死記硬背。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基于生物課程理論內容比較多的具體情況,讓學生從“文科”角度出發,對生物知識進行死記硬背,無論是生物實驗還是生物概念,通通進行背誦。雖然這種方法可以有效應付生物考試,但一旦出現思路和記憶問題,學生通常會很難想起來,影響課程成績,這也是導致學生生物成績起伏波動的主要原因。
例如,在“植物光合作用的實質”課程教學中,這一內容較多,既有理論內容也有實驗,學生的記憶和學習壓力比較大,同時其也是重要考點之一。本課的教學目標是,理解綠色植物是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以及進行實驗驗證綠葉在光下制作淀粉,掌握操作步驟,其主要關鍵點是學會滴入碘液,查看碘液是否變藍。綠葉在光下制作淀粉的實驗操作步驟主要有九個,如果單純地從字母去記憶容易弄混,特別是第五步的酒精脫色和第六步用清水漂洗葉片,部分學生在記憶過程中容易弄混,而且滴入碘液以后是需要再次漂洗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只是單純地對實驗進行背誦,容易弄混步驟,特別是兩次漂洗,部分學生只記住一次,這樣在考試過程中,就容易丟分。采用思維導圖的方式,教師將實驗步驟以思維導圖的方式進行分析,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思維導圖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教師可以運用提取關鍵詞的方式敘述實驗過程,同時在續水過程中使用多媒體,對實驗過程進行分析,加強記憶。這樣學生在脫離實驗操作后,對綠葉在光下制作淀粉的記憶就會非常深刻,就算忘記了步驟順序,也能很容易就記憶起來,教學效果比較好,容易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和知識遷移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做好思維導圖的具體設計工作,讓學生沿著思維導圖去學習,先按照思維導圖的圖表進行學習,學習到一定程度后將思維導圖映射到頭腦中,然后形成記憶邏輯,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
思維導圖模式下,初中生物課堂教學從以單純記憶文字和圖表轉化為以樹狀圖等形式記憶圖形,方便學生對生物知識的理解和內容記憶,去繁存簡,將知識和內容進行有效構建,很好地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學習興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在課堂總結階段,不再是枯燥的內容學習,而是轉化為記憶圖的形式,有利于開發空間智力,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課堂參與度。
例如,在“人和動物細胞的結構和功能”一課教學中,以植物細胞結構和功能為例,通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了降低學生對細胞結構和功能的理解難度,會以視頻教學的方式進行情境設計,然后以圖片方式幫助學生理解。這種教學方式的課堂教學效果較好,但在課堂總結和課后預習過程中,學生對細胞的結構和功能記憶會出現偏差,影響學習興趣。特別是不同細胞結構的功能是不同的,這是一張圖片所無法完整體現的,因此,學生在課堂上表現積極,但在課后總結和歸納包括預習時,都會以文字的形式進行背誦,無法將文字內容與圖片聯系在一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結合細胞結構圖的方式,構建一張思維導圖,對內容進行引申,幫助學生記憶和理解。總結階段,教師可結合細胞結構圖表,構建一張多維度的思維導圖,由中心向四周發散形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主動將所學知識加入思維導圖,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此外,思維導圖必須結合章節具體內容而設計,形式不能一成不變,部分教師在設計思維導圖時總是以樹狀圖的方式進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產生視覺疲勞。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好教學內容設計工作,做好思維導圖與教材內容的結合。
學生在復習過程中不僅可以用觀看小視頻的方式進行,還可以結合思維導圖,將所學知識盡可能地串聯起來,在圖表上增加內容的過程,既充滿了多種樂趣,也整理了學習思路,符合當代初中生學習的基本規律和認知特點。
當前,部分教師在思維導圖設計過程中,只注重圖表的制式創新,沒有突出關鍵詞或者只注重了關鍵詞,沒有注重實例分析,不利于學生對生物知識的學習。初中生物課程實施思維導圖教學時,必須注重實例分析和知識網絡的建設,增強思維導圖與生物教學的結合程度,提升思維導圖的應用水平和質量,幫助學生在運用思維導圖學習過程中,要結合思維導圖進行記錄與整理。這既幫助學生從關鍵詞的角度實現知識網絡的建設,又將實證內容與關鍵詞結合在一起,拓展了知識和內容[1]。
例如,在“人體需要的主要營養物質”的教學中,其主要是幫助學生認識人體必需的營養物質,如蛋白質、糖類、脂肪和水等。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設計思維導圖時,通常是以不同食物中含有的不同營養物質開展線性教學的,通過分析總結,以樹狀圖的形式構建思維導圖,這種方式容易讓學生產生錯誤認識,將學習重點放在不同的營養物質分析方面。針對這種現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首先從知識網絡建設角度,以提取人體必需的營養物質為關鍵詞,構建思維導圖,然后對關鍵詞進行實例分析,幫助學生了解到營養物質的來源。例如,關鍵詞是蛋白質,那么,實例分析的引申內容則是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如肉、蛋、奶等。同時,將無機鹽的鈣、鐵、碘作為關鍵詞補充到人體必需的營養物質思維導圖中,再次進行實例引申分析,讓學生了解缺少某一無機鹽時的具體癥狀,如缺鈣,容易發生佝僂病,如雞胸、X 形腿,老年人則是骨質疏松。然后,讓學生分析為什么老年人怕摔倒?民間傳說老人怕摔倒是因為缺鈣,是不是這個道理呢,引導學生對實例進行分析和認識。其他還有,人體缺碘容易出現甲狀腺腫,實證分析可以是學生身邊有大脖子病嗎?你吃的鹽是碘鹽還是普通的鹽?讓學生將教學內容與生活聯系在一起,可起到非常好的教學效果。
思維導圖注重實例分析與知識網絡建設,注重從關鍵詞和圖表的制式方面進行構建,從而設計出相對完善的知識網絡,然后由關鍵詞引出更加具體的教學內容和概念內容,幫助學生理解,并對具體概念內容做好與學生生活實例的結合,幫助學生加深對關鍵詞的認識,提升記憶效果。
總之,初中生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積極利用思維導圖,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想象力,降低學生學習生物知識的難度。思維導圖對學生的學習有明顯的積極作用,多維度、多重色彩的思維和多種形式的思維導圖,為學生的學習和記憶打開了一種新的思路。思維導圖與生物教學相結合,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將生物知識進行串聯,降低學生記憶壓力,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和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生物學科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