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婷婷
(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廬山路小學 江蘇 宿遷 223800)
文本細讀為學生提供暢游在語言海洋的機會,充分融入作者構造的語境中,提高學生品讀語言和感悟深意能力,并在“咬文嚼字”中豐富認知和升華情感,提高閱讀教學質量。通過文本細讀能使學生耐心且細致地推敲和分析文本涵蓋的藝術價值,深入理解作者傳遞的思想感情,對增強學生綜合素養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所謂文本內涵即文章內容呈現出的喜怒哀樂等不同情緒,或蘊含的某種精神、信念、情懷等,只有深入文本才能充分體會字里行間表達的思想感情,跟隨著文字感受作者跌宕起伏的靈活,達到內化情感和理解課文等目的。小學語文教師在深入挖掘文本內涵時需從以下方面著手。首先社會環境;語文教材收錄課文是古今中外的優秀作品,有著不同的年代背景,挖掘作品反映當時社會環境和對當今社會的意義才是文本細讀的主要目的。教材第八冊以“藝術”為主題進行編排,課文《伯牙絕弦》深刻闡釋中華文化,更是描寫友誼的經典文章。雖然全篇只有77個字,但每個文字有其精妙之處,例如“志在流水”中的“志”并非局限于“高山”與“流水”,教師可引入成語“楊柳依依”“明月皎皎”‘“清風徐徐”等使學生深入理解琴師的高超技藝,最重要的是感悟伯牙遠大的理想和高山流水的緣由。
相關研究指出,語文學科文本細讀并非發現人文價值和思想感情等因素,真正目的在于借助課堂教學引導學生和文本進行精神層面的溝通交流,并嘗試運用審美的眼光感受文本傳遞的情感體驗。首先品味詩句:以《長相思》一課為例,從這篇詩詞中就感受到清風徐徐,心靈與心靈間在悠揚動聽的音樂聲中溝通交流,開啟身在征途心在家園的無奈與痛楚交織的情感之旅。教師在具體講解中運用現代多媒體搭配音樂為學生朗讀整首詩詞,讓學生想象納蘭性德征途的生動畫面。學生在教師的配樂朗讀中對詩詞中“抬頭仰望”“輾轉反側”“跋山涉水”等成語產生全新的感悟,更體味出納蘭性德在遠離家園從軍征戰中對家園和故土的無限思念;其次挖掘細節:相關教育者指出,文本是具有生命力的事物,教師在文本細讀中應細致入微地解讀文本并找出其中關鍵結構和詞語,做到精準細讀和解析文本,由此一來就體現文本細讀價值。在挖掘細節中掌握語文知識和能力,充分鍛煉對詞匯和語句的語感和敏感力,進一步提升語文素養。
雖然小學生年齡偏小,但個性、生活經歷、家庭背景、思想感知、文化底蘊等各方面均存在差異,在選擇閱讀讀物和閱讀方式時也會有不同需求。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打破傳統主導形勢,嘗試給予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方式權利,有利于發展學生個性和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具體可從以下方面著手:首先讓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常言道:‘蘿卜白菜,各有各愛’,不同學生對相同文章其喜愛程度自然有所不同,教師在閱讀過程中引導學生挑選自己喜歡的自然段,當學生擁有自主選擇權利后就會大幅度提高閱讀興趣。以《秋天的雨》一課為例,課文中有段話這樣描述:“金黃色是給田野的……菊花仙子得到的顏色就更多了,紫紅的,淡黃的……”這段文字不僅展示絢麗的色彩,語言描述方面也富有情趣,對色彩敏感和心思細膩的學生而言,閱讀這段話好似補充營養劑,滋潤干枯的心田,在反復朗讀中充分體會美妙的語言文字。新課程改革明確指出,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學生主體地位,在實際閱讀教學中善于將課文內容和學生思想感情相融,引發學生情感共鳴,有利于調動學生參與閱讀學習積極性和增強學生語言應用能力,最重要的是能改變傳統語文教學單一枯燥的現狀,引導學生推敲文本,用心感悟文本以及發現其中的閃光點并將解讀落實到實處。再以《圓明園的毀滅》一課為例,語文教師就著重講解和分析課文語言,首先通過換詞法修改原句,要求句意不變,即將“圓明園的毀滅是中國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將句中的“損失”替換為“價值”,由此挖掘原句中涵蓋的深層意義并深化理解。通過變換句型訓練能增強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擴展思維,為多層次和多角度發言奠定堅實基礎。此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緊抓“昔日的圓明園究竟有些什么才使我們說它有不可估量的價值”主題開展教學。通過運用生動的過渡語讓學生逐層思考文本并深入理解其中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反復推敲和思考文本語言,引入和圓明園有關的奇珍異寶、名人字畫等資料。課文簡單描寫圓明園文物和景色,無法使學生充分感受到這座皇家園林的魅力,語文教師就讓學生在課外閱讀《雨果致巴特萊德的信》,圓明園以立體的形象活躍在學生大腦之中,在深入理解和感悟文本的同時豐富語言表達能力,再次朗讀課文時就會深深對圓明園的現狀產生惋惜和痛心之情。
總之,文本細讀是每一位語文教師必須掌握的教學技能,只有仔細研讀文本和觸摸文字才能和其無障礙溝通對話,再將研讀中信息轉化為自身語言傳授給學生,使其充分理解文本意蘊。語文教師應理清文本多層次結構,關注文本語言表達,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和閱讀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