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世勇 編輯/白琳
增減幅條款的限制要素發生變動后,信用證其他要素是否需要隨之變動及應如何變動,在實務中往往會成為焦點所在。
增減幅條款,也稱為“溢短裝條款”,是信用證交易過程中常有爭議的一個問題和業務難點。首先,允許貨物的數量、單價等要素在一定比例范圍內變動是一種常見現象。如在大宗商品鐵礦石的交易中,單價隨著某些指標而變動是一種行業慣例,信用證條款一般都會有所反映。其次,從實務角度看,增減幅條款一般適用于貨物數量、單價等要素,這些要素通常與貨物金額和交單金額有關;但在一些不常見的情況下也可能用于限制其他要素,如以裝運的集裝箱數量來限制受益人的裝運次數。增減幅條款的限制要素變動后,信用證的其他要素是否需要隨之變動或應如何變動,在實務中往往會成為焦點所在。
UCP600中對于增減幅的規定主要體現在第30條。該條共有a、b、c三款。a款規定,“約”(ABOUT)或“大約”(APPROXIMATELY)用于信用證金額或信用證規定的數量或單價時,應解釋為允許有關金額或數量或單價有不超過10%的增減幅度;b款規定,在信用證未以包裝單位件數或貨物自身件數的方式規定數量時,貨物數量允許有5%的增減幅度,只要總支取金額不超過信用證金額。
a款在實務中最常見。一般做法是在MT700報文中的第39A場次注明浮動的比例。由于該場次只是涉及金額的增減幅度,因此如果增減幅度對信用證中的貨物或單價數量也適用的話,則需要在47A附加條款欄位另行規定,如“信用證金額和貨物數量/單價允許上下5%的浮動范圍”或類似表達。
關于b款,首先,其增減變動涉及的要素是貨物數量,不涉及信用證的支取金額,但因實務中貨物數量變動一般會導致金額的變動,因而該款會導致以下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規則沒有對信用證減額浮動范圍進行規定,會引發對減幅的爭議和短支的問題;另一方面,該款強調,受益人在信用證項下的總支取金額不應超過信用證金額(沒有浮動),因為超支在任何情況下都是一個無可辯駁的不符點。其次,該條款適用的一個前提條件是“信用證未以包裝單位件數或貨物自身件數的方式規定數量”,即貨物在以“公斤”“米”等重量、長度作為單位時方可適用。如果申請人要求以包裝單位或自身件數為數量時,應視為對貨物單位有具體的特定要求,因而無需額外增減。最后,本條規定隱含的一個推論是,僅適用于在信用證要求為“不可分批裝運”的條件下。因為,如果允許分批裝運,則貨物數量的減幅即使沒有該條款的規定也不會產生爭議。總體來說,這一條款設定的目的是為了解決以下問題:即使信用證不允許或者對貨物數量浮動問題保持沉默,受益人依舊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對貨物的裝運數量進行一定范圍的調整,以符合貿易的實際情況或特定的慣例做法,只要該調整沒有超過申請人5%的預期即可。
c款規定,如果信用證規定了貨物數量,而該數量已全部發運,以及信用證規定了單價且該單價并未降低,或當第30條b款不適用時,則即使不允許分批裝運,也允許支取的金額有5%的減幅,若信用證規定有特定的增減幅度或使用第30條a款提到的用語限定數量時,則該減幅不適用。
在國際商會官方意見R367就UCP500第39條c款(與UCP600第30條c款的規定沒有實質性變化)所做的解釋中表示,該條款的設置主要針對以下業務情形:一是信用證金額因商業原因被整取了;二是與CFR或CIF價格術語下的預先報價或軟報價有關。對于前一種情形,商會沒有給出具體業務場景,但對后一種情形則做了具體分析。在CFR或CIF價格術語下,受益人對于運費或保費金額的報價高于實際的金額,導致在貨物數量全部發運和單價沒有降低的情況下,交單時所提交的發票金額小于信用證規定的金額,只要這個減幅在5%的范圍之內,商會認為是可以接受的。
按照本款的明確規定,可以看出,第30條這三款實際上在適用方面是互相排斥的,即如果信用證中有關增減幅適用了a款或b款的話,c款將不再適用。
c款適用的一個前提條件是,“如果信用證規定了貨物數量,而該數量已全部發運,及如果信用證規定了單價,而該單價又未降低”。根據常識,信用證金額等于貨物數量乘以單價,在貨物全部發運和單價沒有減低的情況下,兩者相乘一般都是等于金額的,那5%的金額減幅如何得出?按照權威的解釋是,貨物單價(CFR/CIF)在信用證貨描場次有時通過分開列式的方式展現,即分別注明成本、運費或/和保費。其中運費或保費有可能是預估的數值,當交單的時候,如果發票中顯示了較低的運費或保費則會導致金額的相應減少。按照本條的規定,這個時候開證行應不能夠將單價視為已經降低,單據不存在短支的不符。因此,筆者認為,本款中的單價未降低的實質含義應是指貨物的FOB價格,即貨物成本本身并未降低,運費和保費是商業原因需要被整取了。
c款適用的另一條件是信用證不允許分批裝運。如果信用證允許分批裝運,只要發票金額在信用證金額范圍之內,則一般情況下不會涉及到關于短支的爭議。
ISBP745 C14款規定,如信用證未規定貨物數量,且禁止分批裝運,那么發票金額在信用證金額的最多5%的減幅之內,將被視為發票涵蓋全部貨物數量,不被視為部分裝運。ISBP745項下,C部分是關于發票的內容,C14款的規定大體對應的是UCP600第30條c款的相關內容(因為此款的結論是對于貨物全部發運的倒推,其適用的前提條件方面也符合第30條c款的規定,一是信用證禁止分批裝運,二是信用證金額在5%的減幅范圍內)。因此,結合上述兩個條款的明確規定,筆者認為可以得出一個推論:如果信用證沒有規定貨物數量,UCP600第30條c款的相關規定依然適用。
以上推論出了第30條c款在信用證沒有規定貨物數量情況下可以適用,那么對于其他兩種情況,即信用證沒有規定單價、同時沒有規定數量和單價,c款是否適用呢?按照ISBP745的上述邏輯,筆者認為也應該視為可以適用。除了上述的商業原因或軟報價原因之外,實務中,開證行基于各種原因(如內部審核要求、申請人的堅持等),或為了避免后續在審單過程中出現爭議,也可能不會在信用證中同時列明貨物的數量和單價。因此,只列明貨物的數量或單價,或貨物的數量和單價均不列明,是一種特殊情況下的變通方式。
銀行應同時加強對申請人和受益人的引導,使其正確理解規則的規定和意圖。
信用證規定金額增減幅度為10%(39A場次),附加條款規定“總數量和金額允許上下10%的增減(10 PCT MORE OR LESS ON TOTAL Q’TY AND AMOUNT ALLOWED)”,貨物總數量為5000MT,貨描包括以下貨物:50MT FOR SIZE 1.5X1250XC,可分批裝運。交單行提交的單據顯示,本次交單的貨物裝運總數量為3043.88MT,其中“FOR SIZE 1.5X1250XC”的數量為55.55MT,交單金額在信用證金額范圍之內。隨后開證行發送了MT734拒付電,不符點為:SIZE 1.5X1250XC貨物超裝。開證行認為貨物數量的增減幅應同時適用貨物的總數量和分項數量(INDIVIDUAL ITEMS),而交單行認為,附加條款中的“TOTAL”只適用于貨物的總數量而不適用于分項貨物,因此不是不符點。國際商會最終同意交單行的觀點,認為不符點不成立。
示例1:一份信用證項下,貨物不可分批裝運,附加條款沒有增減幅的規定。貨描顯示為:貨物A數量50噸,單價FOB USD1200.00每噸,運費USD50.00,保費USD50.00,總金額USD65000.00。受益人所提交的發票顯示:數量5 0 噸,單價F O B 價格為USD1200.00/噸,運費USD40.00,保費USD45.00,總金額USD64250.00。根據第30條c款,雖然發票金額有一定的減幅,但應視為單證相符,開證行不能拒付。
示例2與示例1相似,只是在貨描中沒有規定貨物數量,單價依舊以FOB價格、運費和保費三部分組成。受益人的交單依舊為相符交單,同時,按照ISBP745第C14款的規定,貨物數量應視為全部發運。
示例3與示例1相似,在貨描中沒有規定貨物單價,按照上述的分析也應適用第30條c款的規定。此時因為信用證沒有規定單價,因此無需也無法對單價是否降低進行判斷。
在信用證同時未規定單價和數量的情況下,發票金額只能夠與信用證金額進行參照對比。因為信用證沒有規定增減幅度,且無法判斷貨物的數量對于第30條b款的適用,此時只能參照貿易對于增減幅的客觀要求,在5%的減幅范圍之內可以接受。筆者認為,可以接受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如果是假定或在事實上貨物數量已經全部發運的情況下,金額的減少意味著申請人和開證行付款責任的減輕,相關方也會樂意接受,雖然此時發票相關單價與合同不符的風險和后果最終也應由申請人承擔。
一份鐵礦石貿易信用證項下,信用證39A場規定總金額允許10%的增減幅,不允許分批裝運;附加條款中規定:(1)貨物數量和金額可以有10%的增減;(2)貨物單價可以根據某一特定指標浮動,但未明確單價浮動的范圍。受益人交單項下,單價按照信用證附加條款的規定進行浮動,但是發票金額超過了信用證規定的10%的減幅范圍,此時開證行是否可以以“信用證短支”為由拒付?筆者認為,一般不宜以“短支”作為不符點拒付。首先,單價的變化在信用證規定的指標浮動范圍之內,符合條款的要求;其次,申請人對貨物單價幅度變動的預估不足,但是單價降低導致的金額的減少對于申請人來說具有較大的接受意愿,只要貨物數量在信用證和合同的約定范圍之內,對申請人而言是有利的。
實務中,開證行在開立有增減幅的信用證時,除了在第39A場次賦值之外,還會在附加條款中加列關于數量和金額增減幅的規定,如使用“QUANTITY”或“TOTAL QUANTITY”等字樣,即如TA.872官方意見中的案例一樣,但不會對分項貨物數量的增減情況另行規定。這一做法在TA.872的最終意見下存在一定的風險,開證行在開立信用證時應加以提示和規范。一方面,開證行可以在附加條款的增減幅規定后補充以下規定:貨物數量或金額的增減幅同時適用于貨描中的總分項貨物,或者直接在條款中去掉“TOTAL”的表述亦可;另一方面,可以在信用證貨描欄位中的分項貨物的數量、金額后面分別明確其增減幅幅度。
首先,通過分析可以認為,UCP600第30條中的b款和c款,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信用證條款的相關規定。在信用證中,若第39A場次沒有增減幅的賦值且附加條款也沒有規定溢短裝,b款和c款依舊適用,信用證貨物數量和金額根據規則享有一定范圍的浮動。這一結果可能不符合申請人對于貨物數量或金額的預期,從而有可能引發爭議。這個問題往往在實務中會被開證行和申請人所忽視,從而產生相符單據被錯誤拒付的風險。因此,銀行應同時加強對申請人和受益人的引導,使其正確理解規則的規定和意圖。其次,在c款適用的情況下,建議在開立信用證時規范操作,在貨物描述中分別列明貨物的FOB價格、運費和保費等項目,以免后續環節引起不必要的糾紛。
首先,從規則來看,基于貨物性質或貨物所處特定行業的慣例等商業方面的原因,規則對于貨物數量、金額等變量方面的規定給予了在信用證明示條款之外的變通,實質上體現了規則對實務的一種包容。從常識來看,即使在不允許分批裝運情況下,對于按照信用證規定已經一次性發運完畢的貨物項下,分批支取是可以的。因此,實務中應對“短支”這一不符點持謹慎的態度。其次,正確看待“短裝”與“短支”的關系。需要明確的是,“短裝”不一定導致“短支”,因為信用證如果規定了單價,而單價又是可以進行調整的話,兩者不一定有必然關系。如果“短支”明顯是由于“短裝”引起的,建議只提“短裝”這一不符點。第三,合理設置條款避免爭議。實務中如果無法確定相關單價調整是否會導致實際的“短支”發生,可以在附加條款中規定“信用證短支可以接受”,以減少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