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寅豐 王利江
2019年以來,面對復雜多變的經濟環境,全市上下全面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全面落實“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字方針。統籌做好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工作。全市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經濟增速逐季向好,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前三季度,全市實現GDP 1525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4.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12億元,同比增長0.1%;第二產業增加值5941億元,同比增長2.4%;第三產業增加值9203億元,同比增長6.5%。在減稅降費的大趨勢下,財政收入亦呈現增長趨勢。
2019年,天津財政開拓創新,砥礪奮進,在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支持打贏三大攻堅戰、推進經濟轉型升級、保障改善民生、全面落實減稅降費政策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1月~9月,全市一般公共收入累計實現1644.8億元,完成預算83.1%,按可比口徑計算,比上年同期增長0.1%。其中稅收收入1240億元,同比增長0.2%,占一般公共收入的75.4%;非稅收入405億元,同比下降0.2%。一般公共支出2328億元,同比增長5.6%,完成預算78.4%。財政運行的主要特點是:
前三季度收入完成年初預算1980億元的83.1%,超序時進度8個百分點,其中稅收收入完成預算71.3%,非稅收入完成預算167.7%。分級次看,市級收入671億元,下降1.7%,完成預算83%;區級收入974億元,增長1.3%,完成預算83.1%。
市財政局在落實國家各項減稅降費政策的基礎上,結合實際出臺自選動作,努力將天津打造成全國稅費負擔最低的地區之一。受減稅降費政策影響,1月~3月、上半年、1月~9月,稅收增幅分別為 1.9%、0.4%、0.2%。從主要稅種看,1月~9月,增值稅實現收入562.6億元,增長6.7%, 比 1月~3月、1月~8月分別回落3.8個、0.5個百分點。前三季度,企業所得稅實現收入257.5億元,同比下降1.4%,主要受提高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小微企業普惠性稅收減免以及企業利潤同比下降等因素影響。個人所得稅實現收入76億元,同比下降27.4%,主要受提高起征點、調整稅率、增加6項專項附加扣除等減稅政策影響。城市維護建設稅、房產稅等其他地方稅收受小微企業普惠性減免政策的影響,收入343.5億元,與上年同期持平。全市稅收收入占財政收入的比重75.4%,與2018年同期基本持平。
降費方面,全市先后免征耕地開墾費、特種設備檢測檢驗費、無線電頻率占用費、廢棄物海洋傾倒費,取消住宅氣源發展費等各項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成為全國較早實現地方涉企行政事業性“零收費”的省市。2018年底,在市委出臺的“民營經濟19條”中,提出“三個一律免征”。因此,非稅收入中涉及降費政策的有關收入繼續下降,前三季度行政事業性收費下降27.6%。
分行業看,1月~9月,第三產業實現稅收865.1億元,增長1.1%,占全市稅收收入的比重達69.8%。其中,交通運輸業(45.8%)、金融業(11.2%)、租賃和商務服務業(5.8%)、房地產業(3.1%)稅收收入增速排在前列。從在全市稅收所占比重看,房地產業實現稅收270.7億元,占稅收收入比重為21.8%,金融業(14.1%)和批發零售業(13.9%)排在其后。
第二產業稅收收入374億元,下降1.7%,其中制造業中石油加工、黑色金屬冶煉、化學制品稅收分別下降46.1%、10.5%和8%;電氣水生產供應稅收下降17.2%。
市財政部門面對減稅降費帶來的減收壓力,主動作為,保持較高的財政支出強度,支持國家重大戰略、重點改革和重要政策措施落地。1月~9月,全市一般公共支出2328億元,同比增長5.6%,完成預算78.4%,支出進度比去年同期加快7.3個百分點。其中,科學技術支出增長25.6%,教育支出增長12.7%,衛生健康支出增長11.2%,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增長1.1%。全市一般公共預算和政府性基金預算安排的民生支出總額為3120億元,占財政總支出4018億元的77.6%。前三季度,民生領域中社會事業支出487億元,同比增長11%,其中教育支出311億元,增長12.7%;社會保障支出367億元,增長1.1%;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及維護管理支出513億元,下降0.3%;節能環保支出58億元,增長48.2%。增強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市財政堅持精打細算、有保有壓,按照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嚴格落實零基預算要求,分別按照15%、50%的比例大力壓減一般性支出和非急需項目支出,集中財力保工資 、保運轉、保民生、保重點。同時,努力開源挖潛,全面清理預算單位資金,將長期沉淀結余資金收回財政統籌安排,重點保障民生領域支出需要。
總之,落實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深入推進市政府20項民心工程,繼續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和老年人生活補助標準,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建設綠色生態屏障、修復濕地等,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財政支出結構進一步優化,財政支出保障了各項社會事業和重點建設項目支出需要。
當前,天津財政收入增速顯著放緩和財政支出保持較快增長現象并存。在經濟增速穩中趨緩、大規模減稅降費等因素疊加影響下,前三季度,全市一般公共收入比2018年同期增長0.1%,全市一般公共支出比2018年同期增長5.6%。“保工資、保運轉、保基本民生”等剛性支出增長較快,財政收支壓力尤為嚴峻。1月~9月,天津一般公共收入規模位居全國第18位,相當于北京的36.5%、上海的 27.6%、深圳的56%。如果一個地區地方財政收入規模較大,地方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相對較高,就說明這個地區政府財力較為充裕,能為城市的公共服務提供足夠的財力支持。天津一般公共收入占GDP的比重為10.8%,北京、上海、重慶這個比重分別為19.5%、23.5%和10.1%。同北京、上海相比,天津這個比重還是比較低的,財政收入規模不大,財政收入增幅回落,意味著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能力減弱。第二產業中制造業稅收增速下降5.2%。其中稅收收入負增長的是石油加工(-46.1%)、黑色金屬冶煉(-10.5%)、化學制品(-8%)、醫藥制造(-4.5%)、電器機械制造 (-3.2%)。石油化工行業減收11.7億元。第三產業中稅收占比最高的房地產業稅收收入增長速度逐漸回落,一季度、1月~7月、前三季度收入增速分別為6.2%、5.7%和3.1%。隨著減稅效應逐步釋放,稅收增速已呈回落走勢,全年維持增長難度較大。
同時,財政部門面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深化國有企業混改,建設綠色生態屏障、濕地修復保護、渤海綜合治理等生態環境保護工程,完善統籌城鄉的民生保障制度,大力推進 “一老一小”、棚戶區改造、重大項目建設等重點工作,剛性支出需求較多,財政收支平衡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
1月~9月,除濱海新區收入增長8.2%外,中心城區、環城四區、遠郊五區收入均是負增長,分別是-8.9%、-0.6%、-0.5%。分區看,有8個區收入下降,其中兩個區降幅超過20%。下降明顯的區縣是河北區(-24.9%)、薊州區(-24.5%)、和平區(-16.8%)、 南開區(-10.6%)、靜海區(-8.0%)、東麗區(-5.6%)。從稅收收入情況看,除濱海新區稅收收入增長9.7%外,中心城區、環城四區、遠郊五區收入均是負增長,分別是-10.6%、-1.4%、-6.3%。10個區稅收收入出現負增長,河北區(-22%)、南開區(-20.4%)降幅超過20%。 和平 (-18.1%)、東麗 (-13.3%)、寶坻(-12.1% )、靜海(-10.8%)下降較明顯。從天津建立的“三保”風險監測情況看,部分區存在“吃飯財政”、庫款低于國家規定水平、暫付款規模較高、債務償還擠占“三保”支出等問題,目前4個區屬于風險預警區,8個區為風險提示區。
前三季度,天津稅收占比75.4%,低于全國平均水平(76.6%),比收入質量最好的上海低11.1個百分點。從各區情況看,濱海新區稅收收入占比83.3%、中心城區81.7%,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環城四區(71.9%)、遠郊五區(64%)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稅收占比低于平均水平的區有寶坻 (45.3%)、薊州區(59.4%)、紅 橋 區 (65.5%)、西青區 (65.8%)、武清區(67.1%)等六個區。非稅收入占比高,加劇了未來財政收入可持續增長的壓力。由于非稅收入中的相當部分具有一次性特征,不能與經常性的稅收收入相提并論,這意味著即使短期內財政壓力可以承受,中長期財政壓力必須有更加可靠的財源來支持。稅收收入質量高的是河西區 (89.2%)、河東區(83.7%)、 濱海新區(83.3%)、和平區(82.4%),四個區稅收占比均在80%以上。
2019年以來,在外部風險挑戰明顯增多和內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通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加有效供給,通過國企混改減少政府干預,通過減稅降費刺激生產,新舊動能加速轉換,強化逆周期調節,國內經濟總體保持平穩運行,主要宏觀經濟指標處于合理空間。展望第四季度,在政策效應、基數效應等因素影響下,預計經濟下行壓力將有所緩釋。宏觀經濟政策作出預調微調,財政政策重在落實落細減稅降費,更加重視補短板和信息網絡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專項建設債券可用于基建項目資本金,提前下達2020年專項債部分新增額度。同時,第13輪中美貿易磋商取得第一階段實質性成果。因此,四季度我國經濟逐步趨穩,隨著大規模減稅降費政策效應的顯現,以及一系列支持基礎設施投資和制造業企業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升級政策的逐步落地,新動能壯大發展和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企穩,預計天津經濟運行平穩向好。
預計四季度天津經濟下行壓力將有所緩釋,工業新動能支撐作用逐步顯現。前三季度,濱海新區規模以上工業中,生物醫藥、新能源、資源環境及環保、航空航天等工業新興產業完成產值同比增長10.7%,比2018年提高1.1個百分點,占全區工業產值比重為10.1%,比2018年提高1.7個百分點。石油化工、冶金、輕紡等傳統產業完成產值同比下降2.9%,比2018年回落16.9個百分點,占全區工業產值比重為38.4%,比2018年下降2.8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穩步增長。前三季度,濱海新區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0.4%。其中,工業投資增長38.4%,保持2019年以來20%以上的高速增長,增速高于上半年7.3個百分點,拉動全區投資增長11.3個百分點。其他領域中,衛生和社會投資同比增長2.3倍,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投資同比增長79.9%,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同比增長42.2%,教育投資同比增長13.3%,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增長8.7%。
大規模減稅降費,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抉擇,體現了積極財政政策加力提效的要求,不僅可以大大激活市場活力,而且在國內外異常復雜的經濟環境中,可以更好地促進經濟的穩定增長,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2019年可望超過2萬億元的減稅降費規模,天津預計有730億元的減稅降費,預計稅收減收500億元,未來實施更大規模減稅降費是應對當前經濟下行壓力的關鍵之舉,而大規模減稅降費意味著短期內財政收入增長可能面臨嚴峻地挑戰。
調整中央與地方收入劃分改革是落實減稅降費政策的重要保障。為進一步理順中央與地方財政分配關系,支持地方政府落實減稅降費政策、緩解財政運行困難,2019年9月26日,國務院印發了關于 《實施更大規模減稅降費后調整中央與地方收入劃分改革推進方案的通知》,從增值稅分享比例、增值稅留抵退稅分擔機制、消費稅征收環節等三個方面明確了中央與地方收入劃分改革,為減稅降費政策落實提供了重要保障,又為更加規范的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的構建邁出了一大步。《方案》既是深化財稅改革體制總體部署改革的具體體現,也是“建立權責清晰、財力協調、區域均衡的中央與地方財政關系”的重大突破。將有利于建立更加均衡合理的分擔機制,穩步推進健全地方稅體系改革,培育壯大地方稅稅源,增強地方應對更大規模減稅降費的能力。從而進一步理順省以下各級政府間收入劃分關系,均衡省以下地區間財力,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經濟進入新常態,財政發展也進入新常態,在大規模減稅降費背景下,財政收支矛盾將日益突出。2020年,深入落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緊密結合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深化國有企業混改,綠色生態屏障建設、濕地修復保護、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堅持和完善統籌城鄉的民生保障制度,財政支出剛性需求較多,財政收支平衡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需要進一步調整優化支出結構,防范地方債務風險、推動現代制造業和服務業高質量發展。
加快建立零基預算長效管理機制,嚴格控制和壓縮基本支出,嚴格控制預算追加事項,切實增強預算嚴肅性和約束力。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壓減非剛性、非重點項目支出,嚴控“三公”經費,降低公務出行標準,立足于保基本、保基層財力,通過節支提效改善財政收支平衡狀況。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投資評審全覆蓋,從源頭上控制支出,硬化預算約束。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也帶來財政收入的新常態,減稅降費短期內給財政收入增長帶來壓力,保民生、促發展的資金需求仍在擴大。因此,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提高資金的使用績效顯得尤為重要。優化支出結構,重點支持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民生、創新、綠色發展等薄弱領域和重點環節補短板建設。同時強化基層財政運行風險監控,實施風險結果定期推送。強化庫款資金統籌調度,健全市對區轉移支付制度,推進資金向基層財力困難區傾斜,確保區級“三保”不出現問題,切實兜牢“三保”底線。
在經濟動能轉換中,存在一些財政金融風險,如地方政府性債務、PPP和政府購買服務中的隱性債務風險等,這些將影響未來經濟健康穩定發展。因此,加強地方債的管理,全面梳理存量債務和償債來源,分級落實償債責任,嚴防責任轉嫁和風險轉移。妥善處置到期債務,統籌運用調整支出結構、債務重組、債券置換等方式,緩解集中償債的壓力。完善風險預警體系和應急處置機制,加強信息披露,做好風險的前瞻性防范,牢牢守住不發生區域性和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快建立現代財政制度,建立權責清晰、財力協調、區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建立全面規范透明、標準科學、約束有力的預算制度,全面實施績效管理。深化稅收制度改革,健全地方稅體系”。在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過程中,推動現代財政治理體系建設。加快省以下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合理劃分市與區之間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加大一般性轉移支付,尤其是均衡性轉移支付力度,增加對收支嚴重困難區的轉移支付額度,增強基層政府“保工資、保運轉、保民生”的能力。
“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這是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圍繞經濟工作作出的戰略部署。實體經濟是經濟發展的根基,隨著“一基地三區”的建設,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天津制造業的發展仍是推動經濟實力增強的主要力量。因此加大對制造業研發投入力度,積極支持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自主產品迭代,重點支持企業向智能、綠色、服務、高端方向轉型升級和改造。加快建設先進制造業集群,增強產業鏈協同效應。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強化創新驅動,提升經濟發展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