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希穎
(江西省撫州市南豐縣三溪鄉中心小學 江西 南豐 344500)
五千多年的文明發展孕育了不少優良的中國傳統文化,從“孔融讓梨”到孫康“囊螢映雪”,再到岳飛的“精忠報國”,無一不是值得我們去傳承和發揚的優秀思想文化。但反觀如今,物質優越的今天,各種思想文化和主張泛濫,優良的傳統文化卻難以被廣泛接受到。課堂要擔起重任,傳承和發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精神。[1]由于語文學科的特殊性,手執語文課本的教師更應義不容辭的擔起重任,在教學中滲透優良中國傳統文化,發揚光大中國文化。
2.1 運用傳統文化解讀字義、字音、字形。在識字教學過程中,由于漢字筆畫較多、讀音拗口,許多小學生會卡在在讀字、記字、寫字方面。而運用傳統文化解釋漢字,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還能夠讓學生通過漢字學習來了解我國傳統文化的源源流長。[2]比如,在教學“休”的過程中,將“財”字分解為“貝”加“才”,這是因為古代人民曾用貝殼作為貨幣交易,“財”的讀音取自另一結構“才”。因此,通過傳統文化的講解,當“財”字再次出現學生面前時,學生就會想到貨幣,再根據結構的另一半可以輕松讀出字音。由此可見,將傳統文化知識與識字教學相結合,可以讓學生領悟到漢字中所蘊含的文化元素,拉近漢字與傳統文化之間的距離,也進一步提高了學生識字的數量和質量。
2.2 通過背誦、書寫古詩詞領會中國傳統文化。古詩詞中蘊含著深厚的傳統文化,有奇絕峻峭的山水畫卷,亦有文人墨客的情懷與理想,還有對人生的思考與態度。古詩詞就是古人為我們留下的一筆寶貴精神財富,具有極高的文學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同時,古詩詞精煉優美、朗朗上口,對記憶力較為活躍的小學學生來說,是滲透傳統文化的好素材。雖然小學生年齡小、理解力有限,但通過講解背景,也能體會到古詩詞中蘊含的哲理與思想。如在講述李白《靜夜思》時,先向學生們拓展古人常“以月思鄉”,再結合題目中的“思”與詩中的“月”。學生們便能理解李白在詩中的傳達的感情了。理解詩詞后,再引導學生熟讀成誦,在一遍遍的朗讀中,學生會一遍遍想到“在夜中望月思鄉的李白”形象,并結合極富有韻律感的詩句,以此體悟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2.3 精講成語故事發揚中國傳統文化。四字成語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一部分,但總體占比較小。授課時,針對課文中出現的四字成語背后的故事進行深度講解,是在課堂滲入中國傳統文化的途徑之一。例如,“揠苗助長”這一成語背后就是一個非常耐人尋味的寓言故事。將成語背后的故事先呈現在學生面前,以吸引學生注意力,仔細解讀其中蘊含的價值觀,由故事上升到優良傳統文化精神,再來引導成語,深刻認知。這一教學過程將使學生感悟中國傳統文化和記憶四字成語結合起來,其達到了一箭雙雕的教學效果。在日常教學中,我不只單單介紹課文中出現的四字成語,每次上課時,都會根據教課內容,拓展一個四字成語,幫助孩子積累語文知識,從四字成語后的寓言故事感悟優良傳統文化。
2.4 體驗節日習俗傳揚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節日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體現形式和載體[3],這些傳統文化的精華就在于其精神所在,像端午節以紀念屈原所在,清明節以紀念逝去的先人所在,中秋節以思念親人所在……目前,這些節日已被歸為國家節假日,每逢這些節日,學校都會放假回給孩子們造成一種“節日及放假”的錯誤觀念。臨近放假前,在教授課堂時,我都會在課上向學生講述節日由來,帶學生領悟節日背后的傳統文化。不過,傳統節日的文化只根據概念,很難體會到其內在文化。以此在放假期間,要求學生跟著父母去體驗這些節日習俗。在實踐中獲取知識與經驗,體悟傳統文化。再根據這些所感寫隨記,也不失為一個提升學生寫作能力的好方法[4]。
總之,語文作為人文學科,與傳統文化密不可分。小學作為學生學習成長的基礎階段,將傳統文化滲透到教學中,不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習興趣,還可以進一步活躍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進而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