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興甫 譚華清 馬亞楠 梁 萍 趙 威 張 莉
(北京市大興區婦幼保健院,北京 102600)
在社會經濟發展、營養及衛生保健水平等的評定中,兒童生長發育狀況是一項重要的綜合指標。與特發性矮小癥、生長激素缺乏癥相比,身材偏矮兒童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若得不到早期及時干預治療,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患兒的身高和發育,從而會導致病情發展為矮小癥[1]。現階段,關于該病的治療多以分析病因與綜合干預為主,有效的藥物治療手段缺乏。綜合干預、祛除病因、飲食結構調整、改善消化功能、防治合并癥是西醫治療通常采用的方法,具有局限性,極易忽略輕癥患兒,無法有效治療[2]。中醫認為營養吸收與脾胃相關[3]。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若小兒飲食失調,食積于內,乳食積滯,久則因病致虛,脾胃虛弱,則氣血不充,五臟失養,可致小兒生長發育緩慢。小兒推拿采用捏脊、摩腹、掐四橫紋等按摩手法,配合針灸、中藥調理,改善脾胃功能,促進營養物質吸收,此為治療本病的根本。基于此病因病機,本研究觀察保和丸加減聯合小兒推拿對于脾胃失和小兒生長發育的臨床療效,旨在探索一種科學合理的偏矮兒童中醫藥特色治療方法。
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北京市大興區婦幼保健院就診的50例3~7歲身材偏矮兒童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中藥+推拿+干預)和對照組(干預),每組25例。觀察組患兒男性15例,女?性 10?例;年齡 3 ~ 7 歲,平均年齡(5.1±1.2)歲;年齡分布:3~5歲患兒為9例,6~7歲患兒為16例。對照組患兒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齡3~7歲,平均年齡(5.0±1.4)?歲;年齡分布:3~5歲患兒為10例,6~7歲患兒為15例。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北京市大興區婦幼保健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①均符合偏矮兒童診斷標準[4];②中醫辨證均為食滯胃脘,脾胃失和型。排除標準:①過敏體質;②合并有慢性消耗性疾病;③骨齡偏大。
對照組給予干預治療:飲食指導、運動、睡眠等健康宣?教。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進行以下治療:①中藥治療:以保和丸為主方進行加減。方藥組成包括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陳皮、連翹、萊菔子,臨證使用時,根據患兒不同病情病癥進行加減使用;②小兒推拿穴位:清胃經,揉板門,運內八卦,推四橫紋,按揉中脘、足三里,推下七節骨,分腹陰陽。達到消食化積,清熱和胃導滯之功。
1個月為1個療程,兩組均治療3個療程。
兩組患兒治療后,隨訪1年。
主要癥候積分。①身高、體重:正常、低于均值1?SD、低于 1?SD ~ 1.5?SD、低于 1.5?SD ~ 2?SD 分別評定為 0 分、2分、4分、6分。②飲食:飲食正常、食欲稍差為0分;食量較正常量減少1/4、食欲差為2分;食量較正常量減少1/3、食欲很差為2分;食量較正常量減少1/2或拒食記為6分。
次要癥候積分。①形體:正常、消瘦(低于平均值)分別評定為0分、1分。②面色:紅潤、萎黃分別評定為0分、1分。③精神:良好、疲倦分別評定為0分、1分。④腹脹:無、有分別評定為0分、1分。⑤大便:正常、酸臭或便秘分別評定為0分、1分。⑥汗出:正常、易汗出分別評定為0分、1分。⑦舌苔:正常、舌苔厚膩分別評定為0分、1分。⑧脈象:正常、弦滑分別評定為0分、1分。
骨齡:對患兒進行X線片檢查,運用G-P圖譜法診斷。藥物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①顯效:治療后患兒的身高、體重分別增加1?SD、0.5?kg及以上,具有顯著的食欲、較多的食量,基本無原有癥狀,中醫癥候總積分降低70%~100%,各項化驗指標正常;②有效:治療后患兒的身高、體重分別增加0.5?SD、0.25?kg及以上,具有較好的食欲、較多的食量、較輕的原有癥狀,中醫癥候總積分降低30%~69%,某項指標或各項指標均有改善;③無效:身高較治療前增加<0.5?SD,體重增加<0.25?kg,食量、食欲等癥狀無改善,中醫癥候總積分改善<30%,各項指標無改善。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觀察組患兒治療后較治療前的身高、體重升高幅度均顯著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的骨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 1。
觀察組患兒治療后較治療前的身高、體重、飲食、形體、面色、精神、腹脹、大便、汗出、舌苔、脈象積分降低幅度均顯著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 2。
在治療的總有效率方面,觀察組為92.00%(23/25),對照組為56.00%(14/25),前者顯著高于后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的臨床療效比較[例(%)]
在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方面,觀察組為4.00%(1/25),對照組為0.00%,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1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的身高、體重、骨齡比較()

表1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的身高、體重、骨齡比較()
注:*表示與治療前比較,P<0.05;#表示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表示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n 時間 身高(cm) 體重(kg) 骨齡(年)觀察組 25 治療前 96.32±4.42 14.51±1.76 4.21±0.84治療后 103.91±5.81*# 16.93±1.98*# 4.52±0.68*&對照組 25 治療前 96.52±4.75 14.63±1.89 4.33±0.83治療后 99.73±5.38* 15.91±2.1* 4.84±0.76*
表2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的主要癥候積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的主要癥候積分比較(,分)
注:*表示與治療前比較,P<0.05;#表示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n 時間 身高 體重 飲食 形體 面色觀察組 25 治療前 5.31±0.75 5.15±0.92 4.49±1.12 0.76±0.24 0.81±0.28治療后 1.16±0.33*# 1.03±0.35*# 1.23±0.33*# 0.45±0.13*# 0.32±0.17*#對照組 25 治療前 5.25±0.89 5.09±1.01 5.07±1.04 0.72±0.22 0.76±0.20治療后 3.41±1.08* 3.18±1.02* 3.11±1.07* 0.56±0.17* 0.59±0.16*組別 n 時間 精神 腹脹 大便 汗出 舌苔 脈象觀察組 25 治療前 0.78±0.24 0.63±0.28 0.63±0.22 0.72±0.26 0.72±0.24 0.83±0.23治療后 0.46±0.13*# 0.37±0.19*# 0.37±0.14*# 0.46±0.17*# 0.45±0.16* 0.31±0.16*對照組 25 治療前 0.80±0.28 0.75±0.22 0.70±0.26 0.83±0.23 0.76±0.27 0.99±0.13治療后 0.64±0.12* 0.53±0.11* 0.57±0.18* 0.60±0.18* 0.52±0.18* 0.64±0.19*

表4 兩組患兒的藥物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例(%)]
偏矮兒童指身高在正常平均身高的兩個標準差及以上、同性別同年齡參照人群值均值以下的兒童,但還不能診斷為矮小癥,只是位于矮小癥與正常兒童之間,因此早期并沒有受到人們的重視。母親孕期情況、出生后生活環境等因素對兒童的生長發育也產生一定影響。西醫治療身材偏矮手段有限,中醫辨證論治對于身材偏矮也存在研究范圍相對局限、臨床經驗尚未形成規范的辨證論治體系等問題,仍需進一步探索[5]。
小兒推拿作為一種中醫技術,在小兒厭食、積食、便秘、腹瀉等方面均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但對生長發育影響的研究資料甚少。推拿具有較高的安全性、操作簡便,且綠色環保。相關醫學研究表明[6],對相應穴位進行推拿能夠促進血液流動,增強胃腸壁內淋巴功能及血管功能,對大網膜、腹肌進行刺激,為胃腸蠕動提供有利條件,促進腹壁肌縮力的增強,調節交感及副交感神經。對板門穴、足三里穴進行按摩能夠達到健脾益氣的功效;順時針摩腹能夠使支配腹腔器官的神經興奮,為胃腸蠕動提供有利條件。保和丸加減治療的主要功效為消食、化積、導滯;方中神曲的主要功效為健胃消食;陳皮、清半夏的主要功效為理氣化濕、和胃止嘔;山楂的主要功效為消食化積;萊菔子的主要功效為下氣、除脹滿。現代藥理學研究證實[7],保和丸加減治療能夠促進模型小鼠胃蠕動速度的加快、胃排空速度的提升,為脾虛模型小鼠小腸推進運動提供有利條?件。
相關醫學研究表明[8],在偏矮兒童的治療中,小兒推拿聯合保和丸加減治療能夠為患兒體格發育提供有利條件,具有顯著的療效,且安全性有保障。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患兒治療后較治療前的身高、體重升高幅度均顯著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的骨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觀察組患兒治療后較治療前的身高、體重、飲食、形體、面色、精神、腹脹、大便、汗出、舌苔、脈象積分降低幅度均顯著大于對照組,且在治療的總有效率方面,觀察組92.00%高于對照組56.00%,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藥物不良反應僅發生1例,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小兒推拿聯合保和丸加減對偏矮兒童的治療效果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