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忠惠
吉林省長春市寬城區自強小學校 吉林長春 130000
新版教材與以往的教材相比,在內容的編排形式上更多地注入了美術的成分。教材不僅版面優美,而且通過美術的表現形式來體現學習的過程和成果。這不僅增加了學習的趣味性,還使學生體驗到學習的快樂,使學習成為了一件愉快的事。小學語文教師可在教學中借助美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借助美術,降低學習難度。同時,通過語文教學,提高學生的美術鑒賞能力,培養美感,最終使語文學習和美術水平的提高相得益彰,推動了新課程改革取得更好的效果。
在學習漢語拼音階段,教材每一課都安排了意境優美的情景圖,隨著情景圖的內容出現相應的字母、短語、句子及兒歌,這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1]。例如在教學《ɑoe》中的 “e” 時,可以在黑板上畫出課文的情景圖,小河里貼上幾只可愛的鵝寶寶圖片,讓學生選擇合適的鵝媽媽貼在圖上(提供三個鵝媽媽樣子的剪貼圖片),說說為什么這樣貼(鵝媽媽在呼喚自己的寶寶快些跟上來),想象鵝媽媽是怎樣呼喚它的孩子的。“這里的水多么清澈啊,真像一面鏡子,你能在水面畫出鵝媽媽的倒影嗎?” 讓畫得較好的學生畫到黑板上,指出這就是 “e”,它的讀音和鵝媽媽叫孩子的聲音是一樣的。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學生記住了拼音 “e” 的樣子,會讀 “e” 的讀音,拼音教學的趣味性和效率顯著提高。
語文新課程標準中的要求,“運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手段”,使抽象的文字符號變成有趣、易記的識記對象。而且漢字本身具有象形的美術因素,為學生的 “畫畫” 識字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使識字與美術整合成為識字的一種重要方法[2]。如教學《口耳目》一課時,用課件動畫演示從圖畫到象形文字,再到簡化漢字的經過,再讓學生根據簡化漢字想象圖畫,去畫漢字。識字教學采用為生字畫圖的方法,有許多好處:①符合漢字的特點。字畫同源,表形性是漢字的主要特點之一,不少漢字的形都是模仿具體物象而構造的,往往“一觀即感”“一感即覺”“一覺即了”。如 “旦” 是地平線上的太陽,“暮” 是太陽落到草叢中,“明” 是日月同輝,形象性突出,圖畫感強。教學這類漢字時,引導學生觀字配畫,實際上就是把抽象的文字符號還原成圖像,使學生在圖、字對照中,形成意義識記,強化記憶效果。②滿足學生的學習心理需要。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是形象、色彩和聲音思維,低年級學生尤其如此。在他們的學習過程中,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因此,為生字配畫,就能滿足學生的心理需要,激發學生識字的興趣。
為了對學生進行有效的美育教育,小學語文教師作為重要的教學指導者,應該堅持以素質教育改革理念為指導,明確自身所承擔的教書育人的重要職責,努力提高文學修養,注重深入挖掘教材課文中的深厚內涵,尤其是要引導下分析文本詞句,發現其中的語言美,感受中國漢語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達到美育滲透的教學目標[3]。例如在《桂林山水》這篇課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及就可以引導他們首先誦讀整篇文章,這篇課文在文字運用上非常優秀、簡練,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就很容易從文字中感受桂林山水景色之美,此時教師可以提出問題:“這篇課文的文字中沒有一個‘美’字那么作者到底是如何借助文字來描繪美麗景色的呢?” 然后引導學生從動態、形態、顏色這三個層面歸納總結漓江水的特點,同時還可以反復閱讀文章中的排比句,從中感受這種句式的語言美感,產生對我國語言文化的熱愛情感。
很多小學語文課文都蘊含著非常豐富的美學價值,但是小學生的年齡很小,認知能力和生活閱歷缺乏,很多時候都不能真正感受其中的美,這是美育教育滲透中遇到的一個很大難題。傳統單一教學模式下,學生被動的學習,學習興趣不高,導致語文知識的傳授非常低效,更不用說進行美育教育的開展了,所以必須要進行教學模式的改革創新,努力增加學生的學習體驗,這樣才能促使學生達到感受美的效果[4]。朗讀訓練就是一個比較常用且有效的方式,但需要注意其中的關鍵就是要引導學生自主參與,讓他們自由的品味和感悟,教師要指導注意朗讀的停頓,讀出輕重音,從而促使學生從中感受美。另外,教師還要注重多媒體工具的靈活運用,結合教學內容,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直觀形象地呈現文本意境,這樣可以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且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在文本意境中感受美,提高審美鑒賞水平。例如在古詩詞教學當中,雖然語句比較短小精煉,但所描述的意境確實內涵豐富的,教師就可以采取多媒體教學的方式,展示聲像俱佳的課件,在圖片、視頻和音樂的強烈感官刺激下,學生在觀看欣賞的過程中,就會與作者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從而實現美育教育的目標。
總之,小學語文教師在實際教學當中,教師應該注重將美術元素合理的引入和運用,引導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在思維和情感等方面也能得到培養和發展,從而全面增強語文教學的效果,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