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東
四川德陽綿竹中學 四川德陽 618200
新課標更重視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形成與發展,使其會學數學,能夠進行數學應用[1]。為提升數學教學的實效性,拉近師生間的距離,促進教師掌握真實的學情,需重視對問題導學法的運用。以便使學生進行學習探思,形成創新思維,具有應用意識。
隨著新課標的全面落實,應尊重并發揮學生的數學學習主體地位,讓他們真正的成為課堂中心,掌握有效學習方法,具有探究意識,以便形成數學精神與核心素養[2]。其中,問題導學法,即通過教師結合教材內容與學生思維發展,巧妙地設計教學問題,以問題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關注課堂授課內容。這便需要教師應注重問題提出的藝術性,精選有效問題,能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參與度,并充分發揮他們主體地位與教師的主導作用。
用提問的方式貫穿整個課堂,改變了以往課堂教學的單調枯燥,增加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故此,教師應用問題引導學生思考,用問題激勵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用問題促進學生發散思維發展,使得課堂教學變得生動,培育學生積極進取、認真學習意識,改變學生對于傳統教學方法的印象。由此可見,將問題導學法運用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有助于明確施教方向,增強教學趣味性、實效性,讓數學課堂得以提質增效。
《教育論》中指出 “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3]”。高中數學體系性較強、知識關聯度高,難度相較于初中數學更是提升了好幾個度。故此,在進行高中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便顯得異常關鍵。問題導學法能夠通過問題的提問創設出數學情景,調動學生的探究熱情,引導學生自主進行問題的解析,使他們具有思考方向性。
例如:在進行 “解三角形的應用舉例” 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用之前在 “解三角形” 中 “遙不可及的月亮離地球究竟有多遠呢?” 這一問題引起學生的關注力,再提出問題讓學生們思考怎樣運用數學知識,較為嚴謹的測算出地球與月球之間的距離,在學生獨立思考、合作分析,想出各種解決方案后,教師告訴學生在沒有先進科技的古代,天文學家就已經估算出地球與月球之間的距離。進而結合教學內容,引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探索欲,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以此為突破口引入新課,讓學生能夠帶著問題思考教師傳授的新的知識該如何運用到解決地球、月球兩者之間的距離的問題上。通過循序漸進地拋出問題、解決問題,不僅能夠活躍課堂氛圍,還能夠創設出生動的學習情境,讓學生更具探究興趣,了解數學的應用意義,顯著提高了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促進他們數學思維發展。
新課標強調 “學生才是學習與發展的中心”。以往的知識傳授式課堂中,都是將教師占據著主體的位置,教師才是課堂 “權威”,學生被動的接收知識、進行機械記憶。這也會影響教學效果,造成學生的思維能力難以得到提升,而且也會加大學生的理解難度。長此以往,學生就會感到高中數學難以理解,漸漸的便會失去學習興趣。問題導學法的運用,能夠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中心與主體,教師成為學習參與與、課堂構建者,通過教師的問題設置來引導學生去探思,以便促進師生互動,促進學生理解,讓他們的自主學習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例如:在進行 “函數的單調性” 一課教學時,需認識到這一板塊的知識內容在整個高中數學學習中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在“函數圖像單調性”授課時教師一定要讓學生理解知識要點內容,否則會造成后期學習吃力的問題。教師可以用信息化平臺展示多張函數圖像,然后以問題作為引導,讓學生仔細觀察,以便了解函數單調區間概念,讓學生自己主動的尋找問題的答案。此外,教師可依據不同學生的數學基礎,設置層次化問題,加強對學生的教學引導,使其處于與自身理解能力、學習特點等相符的教學層次中。通過問題導學方法,使學生深入探索,形成數形結合意識。同時,能夠運用所掌握的知識解決問題并進行自我校正,有助于加深他們對新知識的印象和思維能力的提升。
高中數學教學中引入問題導學法,雖然能夠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教學質量,但是教師在進行問題的設置時一定要注意符合實際,不能脫離現實。否則只會適得其反,讓學生認為高中數學難學、難理解。貼合實際進行問題設置,能讓學生聯系實際生活,將數學知識轉化為平時所見的內容,使他們感受學科魅力,以促進對數學知識的內化與吸收。
例如:在 “空間幾何體” 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從學生熟悉的正方體作為新課的導入點,設置問題 “正方形的八條棱上各取每條棱上的中點,然后每條相鄰的中點用刀垂直切下,剩下的圖形是什么樣的?” 學生可以根據教師的提問,在腦海中調取關于正方形的知識,然后自主進行正方體的切割想象,得到棱柱的體型,實現幾何建模。如果教師直接就讓學生觀察棱柱的形狀,學生即便了解棱柱的空間結構也不會有深刻的印象,而且也不利于學生的想象能力、建模意識的發展。因此,問題導學法中符合實際的問題設置至關重要,教師應該仔細研究教程然后仔細推敲,設置的問題能否幫助學生更加方便的獲取數學知識。
綜上,運用問題導學法,構建數學高效課堂,促進學生數學思維、實踐能力與應用意識的全面發展,需要教師具有多元施教能力。只有真正地將學生置于學習與發展的主體位置中,使其掌握學習方法和技巧,具有探思方向,才能優化教學效果,提升施教效率,促進學生數學思維、探索精神等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