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日玉
(浙江省臺州市玉環市陳嶼中心小學 浙江 玉環 317604)
“文本再構”理論隨著新課程目標的推出順勢而出,在上海小學英語教學中掀起了一股改編教材、重組知識結構的浪潮。筆者有幸聽到了上海任老師《My body》這一節課,在本課教學設計中,任老師從整體入手,通過文本再構、情感滲透,巧設語境,有效提升學生語用能力。不得不說這節課它是新課程理念下文本再構,整體備課的課堂教學典范。下面是本人的幾點賞課感悟:
任老師從課前chant自然引出本課主人Wibbly.他想畫自畫像,可無奈沒帶鏡子,請學生幫助描述其外形。
這節課單元話題是body,任老師先激活了學生的舊知,再在教師提供的有效情境及輸出語言框架的幫助下,學生初步復習了本課的句型,再切入語篇教學活動,語篇學習活動由此開。任老師善于利用教材,在進行深入剖析解構文本內容之后,大膽對文本進行改編,增添內容或創設新的情境,引入新的人物Wibbly這一卡通人物無疑十分具有吸引力,激起了學生學習熱情。而這一再構文本,將已學的詞句在一定的語境中進行復習,增強了課堂整體性和學生的語言實踐量。
從課前的熱身,到本課的導入,任老師是由Wibbly引出,從Wibbly的apple face再到其他動物的臉;從Wibbly的自畫像到學生們的肖像畫,都緊緊圍繞話題。任老師在黑板上畫自己,問學生:I can draw myself.Can you draw yourself?學生脫口而出:Yes,of course. I can draw myself very well.又如Wibbly忘帶鏡子,學生描述:Wibbly,Wibbly,you have…再如任老師把學生畫好的自畫像通過PPT展示出來,請學生用It’s OK to have…來描述自己的特征,這些都是在具體的語境下進行操練。
無論什么樣的語篇,都是緊扣話題展開,首先任老師引導學生通過看動畫引出話題,由此引導學生逐步走進語篇深處。通過對語篇進一步細讀,獲得關于wibbly身體部位的其他信息,整個語篇內容就因為話題而串聯成一個整體,所有內容都緊扣話題逐步展開。在學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目標語言項目后,任老師在操練語言時都精心設計與所學語言相宜的語境,引導學生在具體的語境中操練語言,讓學生在真實的語境中親身體驗,語言操練顯得真實、自然,能使學生準確地理解、牢固地記憶所學新知。
Wibbly想要畫自畫像,可無奈沒有鏡子,請她媽媽幫助他描述。
《牛津英語》教材按單元編排,每個單元都有一個主題,每個主題分成對話、詞匯、句型、活動、歌曲歌謠五個板塊,但各板塊之間缺少有機聯系,比較零散。在本節課中任老師對各板塊的內容進行合理整合,再構成一個完整的、具有連貫性并有所拓展的文本。任老師能夠從這些零碎的語言知識把它重構一個符合三年級學生認知水平及興趣的故事,并有所拓展,讓枯燥的課本生動起來,同時通過學習知識,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自我欣賞的價值觀,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
任老師把學生的自畫像通過PPT展示出來,讓學生們講講自己。
S1:Look,I have a round face.It’s OK to have a round face.It has pink cheeks.It can make me lovely and healthy.
任老師在出示學生自畫像后請學生用It’s OK to have…來描述自己的特征,比較出學生身體部位的不同,去體驗,去思考,自然而然地運用語言,才會感受到每個人都是與眾不同,從而學會欣賞自己,欣賞別人。在學生使用語言的同時進一步推進本節課的情感目標。
任老師在學生描述完Wipply的外形特征后,請學生們看錄像回答問題How’s Wipply’s face?然后讓學生運用句型It’s OK to….It has….接著再次提問How’s Wipply’s body,legs and ears?引導學生用句子框架描述I am Wibbly.I can draw my self.I have ______ body(legs,ears)It’s OK to_________.…has….再到觀看Molly的自畫像并大聲朗讀文本,同時滲透了語音。
任老師從第一次提問,獲取信息,在整體理解語篇的基礎上,回答問題獲取關鍵信息;第二次提問,將關注點落在I am Wibbly.I can draw my self.I have ______ body(legs,ears)It’s OK to_________.…has….I can draw my self portrait very well.這一小文本上。這樣設計起到關鍵問題對于學生的指導和引領作用,學生對文本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同時層層遞進,整體連貫;第三次Molly的錄像,大聲朗讀文本,到描述其他動物的外形,豐富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任老師通過分層閱讀,線索提問,一步一步為后面學生的輸出搭好腳手架,任老師從最初扶著學生走,到最后的放開做好鋪墊。任老師這樣的設計,讓學生在體驗感受三段設計的過程中,學生的概括、提煉和表達的能力也將隨之提升,才能真正體現語言的語用功能。
任老師的這節課讓筆者明白在我們的英語教學中,緊緊圍繞教學目標,結合學生實際,對教學內容進行文本再構,創設情境,讓學生在特定的語境中學英語用英語,從而不斷提高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達到語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