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長順
(福建省德化縣蒲坂小學 福建 泉州 362500)
現階段我國小學高年級的數學教學普遍存在機械化的特點,對于生活化、開放性應用題的教學沒有形成綜合創新的理念,大部分教學形式以老師課堂講述,學生課下集中練習為主,現代小學高年級數學應用題在開放創造性培養中提出了新的要求,這種傳統固定化的范式教學顯然存在許多教學弊端。
1.1 知識難度增加,教學模式單一且結構固化封閉。高年級的數學學習相較于低年級難度大大增加,尤其是在數學應用題中,高年級的題目更加考驗學生的理解領悟能力,對學生的綜合計算能力考察也大大增加;對于理解能力正在發展提升的小學生來說,一些應用題的理解難度超出了其掌握知識的能力,而如今老師對應用題的講解多為題型歸納、集中練習的形式,單一的教學模式忽視了學生對應用題解題策略的培養,使得學生間合作交流互相理解的時間縮減,從而無法真正達到所有成績梯度水平的學生共同進步,高效學習的目標。
1.2 課堂模式僵化,應用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足。小升初的考學壓力逐漸增加,為了一味的追求學生的教學成績,教師有時不得不放棄創新高效課堂教學的實踐,而選擇“類型化”的壓縮速成教學,在教學課堂上形成一種既定的模式,雖然對基礎差的學生可以起到短時間提分的效果,但是沒有解決應用題靈活開放的本質問題;在不斷的教育改革中,升學考試中必然會加強創新綜合能力的運用考察,通過固有解題模式作答應用題的學生由于沒有過硬的知識儲備和扎實的解題技巧,必然無法適應新穎的考題。
2.1 突出開放和創新應用問題的教學特點,培養學生積極思考的能力。首先,教師在設計應用題目時就需要把開放性、靈活性放在首要位置,對應用題的設計不能僅局限于考試題型,要更加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拓展;其次,在課堂教學方式上,教師可以適當采取一些合作探究或是動手實踐的課堂內容,在有效的課堂控制下,達到提升學生理解能力水平的目的。例如,在“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的研究中,為了提高學生對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理解,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制作長方體和正方體。讓它測量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讓學生們合作探索“將長方體和正方體放在紙張的六面以及如何動手制作長方體和正方體”,并通過展開圖來讓學生在動手的過程中結合自己的思考,鞏固表面積的計算公式,使學生對“制作規則鐵盒需要多少鐵皮”,“該如何為規則物體涂抹油漆”等實際應用題的解題有更加精準的理解。
2.2 加強對多元化解決問題思路的研究,注重結構應用問題的技巧。小學數學高年級應用題偏向于學生日常生活中的開放式引用,也更注重小學生智力和理解能力的增強提高,實際應用的數學問題并非沒有方法,實際的應用問題往往有多個單一的求解方法;所以,教師需要加強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注重某些靈活性強的應用題的多樣化解題方法,加強日常課堂教學中對解題方法的技巧培養,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固定的邏輯解題步驟。在小學高年級有許多靈活的應用數學題,需要更加多元的解題技巧,例如在面對“間隔種樹”問題時,學生們往往在間隔和樹的數量方面存在疑慮,針對間隔數和樹木的數量關系搞不清楚,所以,老師在講課時可以讓幾個學生進行現場表演,讓他們充當樹木,然后數一下樹木數量和間隔數量之間的關系,無論中間插入幾棵樹,最終樹木與間隔之間存在著固定的數量關系。而學生自己在做題時可以采取畫圖的形式,在草稿紙上畫一下,就能夠明白他們之間的關系。教師可以總結解決問題的技巧,發散學生的數學解決方案,提高學生觀察生活細節的能力。
2.3 建立活躍的課堂氛圍,提高課堂效率。在高效的課堂環境中,和諧的課堂氣氛是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先決條件。對于需要學生自主思考的實際應用題,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問題的含義以及各種課堂教學方法尤為重要。高效課堂背景下,多媒體教學、課堂分組合作探究等新型的課堂教學方法運用更加成熟。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為進行相關的動畫演示和知識擴展,這樣學生可以在形象的教學中更加容易的理解相關的問題。教師要以多元適合的方式進行課堂講授,要摒棄單一的“教師一人主角”課堂模式,豐富課堂中的應用題演示和展示手段,讓課堂效率得到提高的同時,有效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和學習的積極性。
在高效課堂的背景下,提高小學高年級數學應用問題的教學水平,改變傳統的單一固化教學方法至關重要。提高學生積極思考的自主性是前提,有機組織高效課堂活動是基本,只有加強學生開放創新的綜合思維能力,才能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整體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