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燕雪
(福建省龍海市榜山中學 福建 龍海 363100)
當今社會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社會對創造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物理學作為一門重要的自然科學,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為社會培養具有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接班人。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改變以往滿堂灌的現象,學生不能一味的死記硬背,被動接受。而是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促進學生的發展。
隨著新課改的全面推行,科技的進步,教師的教學方式、手段都有所改變和進步,但由于教學進度、考試壓力等方面的原因,教師仍將教學重點過多的放在知識點教學上,把更多的精力都用到如何解題上,對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往往還是有所忽略。學生自身方面,大多還是以追求考試高分為目標,意識中對發揮自身的潛能,培養創造性思維并沒有太多概念或要求,所以這更需要教師的引導,實現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開拓及優化。
2.1 創設情境教學,開啟學生創造性思維。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能否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關系到物理教學效果的好壞。假如學生沒有很好的投入到物理的學習中來,想要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便無從談起。注意創設情境教學是較為有效的方法。例如:在學習電磁感應現象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在前面的學習中,同學們已經知道電可以生磁,那么根據逆向思維,磁能否生電呢?”可以事先準備好一個發電機,發電機與燈泡連接成一個回路,讓一個學生搖動手柄,結果可以看到燈泡發光。還可以鼓勵學生想辦法讓燈泡的亮度更亮。當學生通過自己搖動手柄,讓燈泡亮起來,親生感受到磁生電的現象,讓教學場景更加具有形象性,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更好的開啟學生的思考,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2.2 重視物理實驗教學。實驗是高中物理教學中非常重要的環節,也是能很好的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一個重要途徑。除了讓學生做課本內的分組實驗,盡量創造條件讓學生多做一些探究性實驗。例如:學習了磁電式電流表的工作原理是在安培力的作用下,線圈發生轉動。可以提供給學生一些器材:漆包線、磁鐵、電源、回形針、剪刀、膠布等。讓學生對照課本的示意圖,自己制作一個簡易的電流表。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究,經過不斷的嘗試,成功制作出一個簡易的電流表,這不僅能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和吸收,而且也能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
2.3 創造民主教學氛圍,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能力。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有一個相對寬松的學習氛圍,當學生有一些創意性的想法時,有機會表達出來,才有利于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相反,假如課堂氣氛死氣沉沉,學生有想法也不容易有機會表達出來,這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是不利的。在學生愿意思考,愿意去表達的基礎上,教師還可以進一步鼓勵學生調動自己的知識儲備去思考更多的解決方法,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當然這需要學生有一定的知識儲備,有較為扎實的物理功底,在此前提下,進行發散性思維的訓練,并養成勤于思考的好習慣,從而促進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例如:在追及和相遇的問題中:一輛從靜止開始做勻加速直線運動的汽車追及一輛勻速運動的自行車,二者從同一地點出發,問汽車追上自行車之前二者之間的最大距離。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求解,可以用物理的方法,即當二者的速度相等的時候,距離最遠。也可以借助數學的方法,通過求極值,求出最大值。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能打破學生思維定勢,能幫助學生提升物理綜合素質,有利于學生長遠發展。
2.4 鼓勵學生要大膽質疑,有質疑才有創新。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物理史上,關于“力和運動的關系”這個問題的認識,亞里士多德的觀點是“運動是需要力來維持的”。這樣的觀點統治了兩千多年。面對權威,伽利略大膽質疑,并設計了理想斜面實驗,以事實為基礎,結合邏輯推理,得出“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而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的正確結論。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敢于質疑,教學過程中要保護學生質疑的精神,不能打壓學生,不能要求學生對教師的觀點深信不疑。如果學生的觀點有錯誤要給予引導,學生也會有所收獲,如果學生的觀點是正確的,那更加可貴。質疑精神也是創新精神。
3.1 有利于開發學生的內在潛力,讓學生學得更“活”。高中物理與初中物理比具有系統性、復雜性、理論性、抽象性等特點。如果只是簡單的傳授知識,教學枯燥無味,教學工作很難很好的開展。只有注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開發學生學習物理的內在潛力,才能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把物理學習和現實生活更好的結合,學生能夠學得更“活”,能更好的學以致用。
3.2 有利于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創新,創新是推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創造性人才是我們教育所追求的目標。作為物理教師,我們更應該有這樣的意識,只有我們認真挖掘,積極創造機會,鍛煉學生創造性思維,為社會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一代新人。
總之,隨著社會科技的高速發展,物理教學應順應時代的發展需求。這就需要教師想方設法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開發學生潛能,調動各種積極因素,努力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進而培養創新型人才,促進社會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