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長平
(青海省西寧二十八中 青海 西寧 810000)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策略是“以學生為本”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索、主動求知、學會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及信息資源,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前置性作業”教學法是相對于傳統的教案教學而提出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是教師在充分了解學情、課程標準、教材內容的基礎上,根據教材特點、教學要求及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認知能力,學法特點和心理特征等情況,為學生設計的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的導學材料。通過課前自學、課堂提高、課后鏈接等環節的調控,有助于以學定教,開展分層教學,降低數學學習難度,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有助于建立基于學生學習策略的教學體系,形成學習化的教學策略,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1.1 “前置性作業”的設計前提。進入新課程后,如何面對教學內容多,時間緊,來不及完成教學任務的現實,教師在設計教學案時,要徹底轉變以往教學中的一些習慣做法,嚴格控制知識內容的深廣度,不隨意拓寬和加深。把握數學教學的定位是全體學生科學素養的發展。新課程強調三維教學目標,數學教學的全部內容應該是數學知識、數學思想、數學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建立的教學。所以,要實施有效的教學,必須認識教學的全部內容,并合理地整合,動態地實施。
1.2 “前置性作業”的主要內容。
(1)學習目標、學習重點、難點。學習目標是學習者對學習結果的預期,對學習起著定向和標準作用。課前讓學生明確學習的重點、難點,可以保證學生將注意力指向重要的學習材料,強化知識間的聯系,提高課堂聽課效果和學習的效率。
(2)數學學習策略指導。新課程對數學學習提出了新要求,課程內容的選擇性,決定著不同學習內容的學習需要選擇不同的學習策略。有利于學習質量的提高及學習能力的提升。
(3)預習自學、探究檢測。課前預習有助于形成學習的良性循環,促進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經歷了獲取知識的過程,讓學生在追尋中明白,在思考中提升,在感悟中升華,形成有效的知識結構。
(4)課堂提高。①課堂教學設計及問題呈現層次。個體的差異是絕對的,客觀存在的,設計有指導的個別教學、設計不同水平可以自主選擇的練習、對學生進行個性化的學習策略指導,讓每一個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體會到成功的快樂,在原有基礎上實現有差異的提高。
②基礎訓練要符合絕大多數學生的認知水平。教師要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精講適度,不能過分拔高,人為造成學生的學習困難,教師要精選典型、有層次,可以舉一反三例題和習題,組織學生分層訓練,當堂反饋及時評講,使學生能用較少的時間獲取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
③精加工構建知識網絡。精加工是學生數學學習的重要策略,在教學案設計過程中要引導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精加工,既是教學的一大重要任務,也是衡量教學質量的重要指標。學案中設置學生設疑區,教師析疑區、學生構建知識分類區、師生共同反思區。對學生而言,既可記錄自己的疑問,又可用簡明扼要的文字總結所學知識;對老師而言,可記錄批閱學生預習學案中發現的問題,及時進行教學方案的調整,不斷完善教學案,使“教學案”的設計“動態生成”。
(5)課后鏈接。課后鏈接是學生進一步實現自主學習的學習策略。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經歷了鞏固知識的過程,構建有效的知識體系。通過設置能力訓練,供學有余力的學生提高綜合能力之用,不隨意加大拓寬深度,落實分層教學。
1.3 設計“前置性作業”應注意的問題。
(1)深入研究課程標準和新教材,增強“教學案”的實效性。教師應研究課程標準,理解和準確把握課程標準體現的理念以及對教學的要求,合理使用教材,內化課標要求并體現于教學設計中。
(2)“以學生為本”,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思想認為,教學“創造著”學生的發展。“教學案”設計應充分考慮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認知水平,創設恰當障礙,使其產生強烈認知沖突與學習愿望,努力嘗試解決問題,獲得成功體驗,讓每一位學生的潛能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
(3)精心研究教學策略。教學策略對完成特定的教學目標而采取的教學活動程序、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媒體等因素的總體考慮。
學生對前置性作業的認識和學案的使用,還需要進一步指導。首先讓學生了解學案編寫的來龍去脈和本質,明確使用目標,通過師生互動,讓學生體會教師對教材內容、結構重組的辛勤耕耘,認識學案的來之不易,融洽師生教學關系,擴大學案教學的反饋渠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意識,使學案更貼近學生實際。加強對學生的評價和指導,掌握學習方法和規律、培養良好的學習方式和學習品質,激發學生自主意識,引導他們分層次學習遷移,用好不同課型的學案。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完善前置性作業,任重而道遠,我們需要更新教學理念,吸取傳統教學的優點,融合前置性作業的優勢,提高學案編寫水平和教師導學能力,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加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