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麗媛
[河北承德第一中學(南校區) 河北 承德 067000]
研究背景:自2001年,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教育部正式啟動了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頒發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初步構建了符合時代要求、具有中國特色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在這種時代背景下,開始逐步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因此我們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以及其心理情緒變化,從其所在大環境下,多方面,多渠道去引導和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提高學業情緒。
研究目的: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會慢慢發現這樣一個問題,有些學生因為喜歡老師或者喜歡這一學科,使得成績上升。反之,有些學生因為討厭這門學科或者討厭所教授這門學科的老師,使得這門學科的成績一直處在劣質。對于這種由個人情感而不是個人智商所影響的學生成績的因素,在教育界和心理學界成為學業情緒。從概念上講,學業情緒是指在教學或學習過程中,與學業活動相關的各種情緒體驗,包括在課堂學習活動中和完成作業過程中以及考試期間的情緒體驗。所以學業情緒是影響學生學習的關鍵性因素。為了幫助小學生的學習,我們可以根據他們的學業情緒特點,有針對性的提出一些可操作性的策略。
研究方法:為了盡可能的了解學生內心想法,使學生表述內心最真實的感受,必須通過與學生溝通才能完全了解,因此使用訪談法。訪談法能夠使實踐更加完整,能夠使研究者了解隱藏在背后的信息。本次研究主題擬訂了訪談提綱,確定了訪談對象的人數。因為與學業成績有關,所以在訪談中選取三個年級16個班級,共18名學生。從每次考試成績的前三分之一,中間,和后三分之一的大數據中選取訪談對象。在一個月的時間,對這18名學生進行訪談。
研究對象:1—3年級學生
訪談提綱:從兩大塊,三大方面內容出發。即個人的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兩大方面。客觀因素分為家庭教育環境和學校的教育環境出發。設計了如下7個問題。
一、主觀因素方面:
(1)你喜歡那個學科?原因是什么?
(2)你最討厭那個學科?原因是什么?
(3)學習得過程中你的感受如何?
二、客觀因素方面:
(一)家庭教育環境
1.父母對你在學校得學習要求是什么?他們會對你的學業進行監督與輔導嗎?為什么?
2.父母對你的學習使鼓勵多,還是批評多?你更喜歡哪種方式?為什么?
(二)學校教育環境
1.你認為你們班里學習氣氛怎么樣?好在哪里?不好在那里?
2.你認為你們班得班級環境如何?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
調查結果:歷經一個月的時間,將三個年級16個班級,共18名學生在業余時間訪談完畢。在訪談得過程中發現學生有一些共同存在得問題,也存在一些特別得問題。下面我將一一列舉出來。
一、對于主觀因素上看:
(1)學生對學習有著自己得想法,調查中11個孩子他們喜歡學習這門學科,來自于自己發自內心得喜歡。占總數得61%。剩下得學生有一名是因為所喜歡學科很重要,另外5名學生是喜歡所教這門學科的老師,這些老師普遍使學生眼中得漂亮老師,課堂有趣,對學生有愛心。
(2)對于有沒有討厭得學科,有9個學生回答沒有占人數50%,另外得50%學生都有自己討厭得學科,討厭得原因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老師上課很兇,另一方面是這門學科對于他們來說相對較難。
(3)在學習過程中,每一個學生都有著屬于自己得學業情緒,有15個學生在學習過程和完成學業任務時都有積極的學業情緒,但其中有3個存在負面情緒占總人數的17%,有壓力,有痛苦。在做題背單詞時出現痛苦的感受,在考試的時候出現緊張的情緒。
二、在客觀因素方面
(1)在家庭教育環境方面,家長關注學生學業并作出一定要求的占樣本總數的67%,原因是希望孩子可以有一個好的成績。有12人。剩下有6人家長不關注孩子,沒有過學習上的輔導的這些家長原因沒有時間,另外一個是不會輔導。
(2)在父母對學生評價方面,有14個家長大多數時間是在鼓勵學生學習,占到總人數的78%,剩下的四個學生家長大多數時間為批評。當問學生喜歡哪種方式時,17個學生都選擇鼓勵的方式。因為這樣他們可以更有自信,相信自己可以做的更好。鼓勵給了他們勇氣。只有一名學生認為兩種都喜歡。這個學生想問題很全面。
(3)在學校教育環境方面,學生對于本班級的學習氣氛都可以做出了一個合理的評價。所有的學生都認為自己班級學習環境中上等。同時,學生也反映了班級學習氣氛不好的情況,有學生在課堂上隨意說話,不聽老師的指揮的現象存在。
方法及策略:
根據以上的調研,我們發現影響學業情緒的因素是多方面,多角度的。針對訪談中發現的問題。我們采取以下幾種策略以幫助學生強化積極情緒,提升學業水平。
一、學校教育層面
(1)加強教師教學情感。根據調查,我們發現學生喜歡一門學科除了本身學科有魅力之外,還有喜歡老師的因素,有的老師課堂上風趣幽默,教態親和,那么學生則愛上這門課。反之,則對這門課不感興趣。還有的學生認為學科較難,學習起來吃力,長此以往,也不會喜歡。通過這些調查結果,我們首先應從教師層面著手,在培養教師方面,注重教師的師德師行培養,要尊重學生,關愛學生,平等對待學生。
(2)提升教師職業技能。其次要提升教師的教學技能,只有教師在課前有充足的準備,課上將所有知識嫻熟的教授給學生,學生才能掌握,學會。這樣學起來才不會吃力,盡量做到當堂講課,當堂清。如果學生學會了,他才會有成就感,有了成就感才會有自信有動力繼續學習下去。最后,根據訪談內容分析發現,舉止優雅,穿著得體的老師,更受學生的歡迎。因此,教師在日常生活中要要注重儀容儀表儀表,并做到美觀大方。
(3)關注學生學業情緒。根據調查結果,發現部分學生在學習較難的知識時,會出現痛苦的感受,所以在日常課堂教學過程中,作為教師要耳聽六路,眼觀八方。及時觀察學生,關注學生,發現學生的問題。并幫助學生,從而降低學生因不會做題,困惑而產生的不良學業情緒。用這雙“慧眼”看到學生心中存在的困惑。
二、家庭層面
(1)做孩子成長的“引路人”。那句順其自然,實際上是在努力以后而得到的一句心理上的安慰。實際上,作為家長,我們不可以“放任自流”。孩子是一個存在于環境中的個體,兒童得到成長不僅僅只受遺傳的影響,還會有后天的親人,尤其是父母的影響。通過調查發現,越是關注孩子成績并對孩子有較高要求的家庭,孩子在成績方面以及其他行為表現要好于其他同學。所以,要對孩子基于期盼,要積極的鼓勵他們,偶爾也可以為他們提出一些積極可行的建議,引導孩子,向著好的方向發展。
(2)做孩子身邊的“小太陽”。所謂“太陽”則是源源不斷向外發出光和熱的發光體。那么家長就要做這樣的人,尤其是小孩子,6到10歲是孩子性格培養塑造的關鍵時期。孩子很看重家長對他們的評價,心理學中“貼標簽”的心理暗示,之所以會出現“標簽效應”,主要是因為“標簽”具有定性導向的作用,無論是“好”是“壞”,它對一個人的“個性意識的自我認同”都有強烈的影響作用。給一個人“貼標簽”的結果,往往是使其向“標簽”所喻示的方向發展。所以,作為標簽效應是很顯然的,它影響著人們的印象管理。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應以此為戒,不可輕易地對孩子作出評定,不要給孩子亂貼標簽,否則會影響師生的交往和印象的管理。要多給孩子貼一些積極的標簽,多鼓勵,多給孩子正能量。
(3)做學校教師的“合伙人”。學生的成長環境中,除了在家的表現,還有在校的表現。作為家長,應該主動和在校老師保持良好的聯系,溝通。現在溝通的方式有很多,電話微信都可以與老師是及時的聯系。但是秉承彼此尊重,彼此信任,友好相處的原則。使學生無論在在學校中還是在家庭中可以得到及時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