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苑
(廣東省蕉嶺縣新鋪鎮北二小學 廣東 梅州 514130)
在對學生進行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通過問題引領可以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對所學的數學內容產生興趣,從而激發學生探索欲望,使學生能夠積極融入到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小學數學的核心素養是讓學生理解數學新概念,掌握運用數學規律。因此在數學教學中落實核心素養的目標,為學生日后發展與學習奠定基礎,培養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要做到這些就需要應用有效的問題來引領促進學生數學思考。
想要對學生的數學思維進行有效的引導,就需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設置問題時,要有一定的階梯性,使學生的思考能力得到一步步的引導,最終幫助學生形成解題思維。例如在北師大版的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組合圖形的面積》中,涉及到了不同圖形的組合面積計算,老師可以引導學生聯系五年級數學上冊第四單元《多邊形的面積》的學習,學生在這一單元對三角形、梯形和平行四邊形都進行了學習,有效的引導學生們對前期三角形、梯形和平行四邊形學習的知識的回顧,從而引入到當前組合圖形面積的學習,讓學生們與之前學習到的知識進行有效的聯系,在對組合圖形的面積學習過程中也涉及到了三角形、梯形和平行四邊形,在一個組合的圖形中,老師可以引導學生來畫輔助線,畫完輔助線后老師就可以讓學生們來說出一條輔助線可以把多邊形分成哪些圖形呢?學生們就會發現,一條輔助線就可以將一個多邊形分成了三角形和正方形,從而對組合圖形面積進行計算,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也對數學知識形成了框架體系,形成了自身的數學聯系能力,對本節數學課的知識進行掌握。
在問題引領下促進學生進行數學思路,其所設置的數學問題應該能夠激發學生的數學思維。也就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數學老師所提出的數學問題不能夠太固化,導致學生的思維受到限制;應該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進行設問,從而使學生能夠通過小組合作或者獨立思考找到正確的解題方式,利于學生發散性思維形成[1]。
例如,在對學生進行北師大版小學五年級上冊《倍數與因數》的教學中,倍數與因數對學生而言是抽象的概念,老師就可以通過問題的設置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在倍數因數的學習中培養學生數學邏輯推理思維。在進行教學時,老師可以先拿出5個蘋果放在講臺上告訴學生們:老師現在有5個蘋果,小明同學的蘋果比老師多10個,小紅同學比老師多20個?現在三個人各有幾個蘋果呢?學生經過計算之后發現,三個人分別是5個蘋果,15個蘋果,25個蘋果,在學生們計算結果后,老師就可以引入倍數因數的學習,老師讓學生將5個蘋果看作是一個整體,學生們5個為一組來數,發現小明同學的蘋果3個5,小紅同學的蘋果是5個5,這樣的情況下三組蘋果都存在5,那么5就作為這三組數字共同的因數,反之15和25就作為5的倍數,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推理思考能力都得到了鍛煉。通過這種數學提問問題的方式,不但能夠調動課堂教學氛圍,也能夠使學生的數學思維得到有效培養和提升。
通過問題引領以促進數學思考對學生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所設置的問題應該具有一定的啟發性,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印象,使學生能夠熟練的掌握與運用所學的知識,并且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有效鍛煉,有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
例如,在對學生進行小學數學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分數的意義》這一節內容教學時,學生往往對分數的意義掌握不是很清楚,這時在實際教學中,數學老師就可以對學生進行啟發式的提問,比如:數學老師可以為學生舉例說,現在要向災區的人們捐款,小明想拿出自己零花錢的三分之一,小剛也要拿出自己零花錢的三分之一,那么兩人所捐的款項是相等的嗎?針對這個問題,學生會有不同的看法,這時老師可以問兩個學生“你們平時的零花錢是多少?”一個回答說“12元”,一個回答說“15元”這時數學老師啟示到“如果將你們兩個人的零花錢分成3份,一人捐出一份,你們各捐了多少錢”,這時學生們恍然大悟,明白了這道題的本質,進而能夠引發學生進行更深入的思考。
在核心素養下對學生進行小學數學教學,可以通過問題引領以促進數學思考的教學方式開展教學活動。在數學教學中通過問題的設置來引領學生進行數學運算思維的思考,促進學生的數學思維進行有效啟發。問題設置也吸引了學生對數學的學習,進而使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得到有效培養,為學生更好的發展打下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