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大權
(安徽省亳州市夏侯小學 安徽 亳州 236800)
在傳統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由于現代信息技術的缺乏,教師多是依照教材進行“灌輸式”教學,導致學生對于數學學習興趣的缺乏,進而使課堂教學效益低下,所以說,教師要重視現代信息技術。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來創設情境、加強教學體驗以及拓展教學范圍,進而有效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
授課環節作為數學教學的中心環節,教師更要給予充分重視,教師也要積極采取將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相整合的方式開展教學,來進一步提升課堂教學效果,讓學生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最大效益的汲取數學知識。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借助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借助多媒體等信息資源的課程導入,鼓勵學生以小組形式開展探究,進行小組討論,各自發表自己的看法……總之,借助小組合作可以讓學生在討論中提升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加深對知識的吸收內化。
例如教師在講授《分數的加法與減法》這一節課的知識時,為了讓學生能夠切實掌握分數間的初步運算,掌握其運算法則,教師可以借助將信息技術引入數學課堂的方式進行教學,讓學生借助可視化的方式進行分數的學習。首先,讓學生分為若干小組,讓學生先結合課本上的例題進行思考,同時,為學生展示“分數的加法”運算過程,并借助多媒體展示的方式簡化學生的學習難度;之后,為各小組布置題目,限時進行計算;再之后,讓學生在自己小組內部進行解決;最后,教師借助多媒體進行題目的講解,以此完善學生對于“分數的加法與減法”相關知識的理解,提升學生的合作意識與自主探究意識。
在信息技術運用于數學課堂的過程中,可以讓知識更具趣味性與故事性,從而讓知識變得更為立體化。對于數學課本上的知識而言,文字抽象,缺乏學生感性的動態化,因而不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信息技術化處理,就可以讓數學知識活起來、靈動起來,學生在學習時,也便能夠投入更多的精力,積極地進行知識的感知、理解與運用。例如:在學習《軸對稱圖形》一節數學課時,教師就應該明晰課堂教學的目標,一是通過知識的探究讓學生理解什么是軸對稱圖形、什么是對稱軸。二是要讓學生在知識探究中獲得學習方法,獲得探究知識的體驗。為此,教師就要能夠充分地利用好信息技術手段,進行創造性選取,整合素材。首先教師要搜集緊貼學生生活實際的自然圖片或拍攝的視頻,讓學生欣賞、觀察,從而發現生活中的對稱美,進而能夠理解對稱軸與軸對稱圖形的概念。其次,教師還要能夠將軸對稱圖形用課件進行演示,制作Flash小動畫,讓學生一看就能感受到軸對稱圖形就是對折后兩邊能夠完全重合的圖形。這樣,便讓數學知識呈現出很強的立體感,易于學生理解,并促進高效性課堂的形成。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也占有一定的重要地位,所以教師也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在數學課堂中的應用,鼓勵學生自己探究知識、掌握知識。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在講授相關課程時,借助多媒體為學生進行啟發,讓學生在相關信息技術支撐的課堂上,對于簡化后數學知識能夠開展自己的探究活動,并將自己的探究結果學會與同學分享并進行總結。再之后,教師在這個過程還可以借助信息資源,為學生搜集更多的同類型的知識進行匯總,逐漸完善學生的知識樹,也使得學生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具體而言,教師在講授《角的認識》這一節課時,為了使學生知曉“角的形成過程”“生活中的角”以及其特性,同樣可以借助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相融的方式來講授。首先為學生出示幾組關于角的圖片,引發學生探究“生活中的角”的意識,鼓勵學生進行發言;之后,借助多媒體演示來進行“角的大小”的比較,讓學生更能夠生動形象的理解有關于角的系統知識。在基礎知識講授完成之后,教師還可以借助信息技術進行知識間的超鏈接,讓學生更為深刻且全面的掌握數學知識。
多媒體輔助教學運用于數學課堂優勢很多,最大的特點是利于課堂容量的增大。如在一年級的《解決實際問題》的教學中,為了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準確性,在新課學習時先對10以內的加減法進行復習鞏固,如口算練習,如果教師采用口頭出題、學生回答的方式,效果不夠明顯,因為6、7歲的孩子的注意力不夠集中,不過幾分鐘就走神,而多媒體的融入提高了視覺效果,用多媒體呈現出下面的口算題:1+7=;8-1=;2+6=;8-2=;8-6=;7+1=;8-7=;3+5=;8-3=;8-5=;8-4=;4+4=……提出活動的規則:開火車游戲,看誰算得又快又準?!荣愋再|的游戲的開展提高了孩子們的專注力,提高孩子們參與的興趣,提高課堂效果。多媒體融入小學數學課堂,為有效課堂增值提效,多媒體的融入讓課堂更精彩。
總之,合理巧妙地使用信息技術,可以讓學生能夠更好地去理解一些抽象的數學知識。教師應該大膽地探索與實踐,逐步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