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磊
(江蘇省徐州市睢寧縣李集中學 江蘇 睢寧 221221)
培育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是高中階段歷史教學的主要內容和重要目標。能否達成這一目標,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歷史教學設計質量的高低。筆者不揣淺陋,就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如何設計歷史教學的問題,結合平時的研究與實踐,談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以求方家同仁指正。
認真研究近幾年來國家級和省級的諸多優(yōu)秀課例,我們大都可以發(fā)現,任何一節(jié)高質量的課堂教學和教學設計的思路,在宏觀與微觀層面都有一些“共性”優(yōu)點。
從宏觀上看,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具有“三新”。
一是“新理念”。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滲透著五大學科核心素養(yǎng)。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在學習歷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歷史學科特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具體講,唯物史觀是學習高中歷史學科的核心指導思想;時空觀念是了解和認識歷史必備的前提和基礎;史料實證是學習過程中應該達成的思維品質和解釋歷史問題時需要具備的關鍵能力與方法;歷史解釋是在形成歷史理解和認識的基礎上敘述歷史的能力;家國情懷是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的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中學歷史學科教育的育人功能達成的重要標志。
二是“新史料”。歷史教學設計在選取典型史料基礎上,宜多選用新面孔、新解密的史料。這種選擇不是刻意為了新而新,而是著眼于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和已有的能力在“新史料”“新情景”下解決相關問題的能力,達到活學活用、舉一反三的教學效果。對于“新史料”的運用,應突出新史料與教科書的互補性,引入新的史料有利于達成歷史史料與歷史脈絡的經絡暢通;教材只是歷史的骨架,用新的史料來作為豐富歷史骨架的肌肉,會更加具體生動;引入新的史料也能夠克服教材敘述與歷史萬象之間的“排異”問題,更好地引導學生認識和理解歷史的復雜性。
三是“新創(chuàng)意”。也就是教學立意要新。這種創(chuàng)意不僅要新穎、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還必須符合內容邏輯。例如:某省級一等獎的優(yōu)秀課例《斯大林模式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其教學立意為“行走在強國的路上”:第一篇 強國之夢——第二篇 強國之路——第三篇 強國之思。一個新的創(chuàng)意,就是一條紅線,它可以較好地將教學內容有機地整合起來,給學生一個渾然一體的觀感和整體上的理性認知,也能夠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效度。
從微觀上看,優(yōu)秀的歷史教學設計宜涵蓋以下幾點:
首先是內容標準。教學設計一定要凸顯歷史學科特色,具有故事性、趣味性、基礎性、綜合性。故事性和趣味性,是歷史學科的特質,故事是歷史的血肉,有血有肉的歷史才顯得豐滿生動,缺少故事、只談概念的歷史教學設計是枯燥的也很難真正提高歷史的學習效度;基礎性是指在歷史教學目標的設計中要注重基本知識和能力的達成;綜合性是指學生在基礎性目標實現后能夠較好的達成學科素養(yǎng)的相關要求。
其次是環(huán)節(jié)設計。不宜在剛開始就分析“背景”是什么?“原因”是什么?一個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的設計,應該遵循“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的程序,學生必須先了解“是什么?”,然后才可能思考“為什么?”探究“怎么樣?”的問題。例如,有的老師在設計《十月革命》這一課時,一上來就播放“紅旗降落”“蘇聯解題”的圖片,采用倒播的方式來授課,這是一定不行的!為什么?蘇聯政權還沒誕生呢,怎么就垮掉了?很失敗的教學設計!所以,歷史教學設計要按時空發(fā)展的順序進行。例如某一節(jié)省級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二月革命倒沙皇——四月提綱指方向——七月事件拋幻想——十月革命現曙光”。這樣的思路既符合歷史發(fā)展的時序性也符合學生的學習和認知規(guī)律。具體講,在導入環(huán)節(jié),原則是激發(fā)學習興趣與激發(fā)探究欲望相結合,內容選擇方面要切合課題,不能說的太遠,做到有密切聯系的導入設計,最好是聲音圖像并茂,圖片對比式、過電影式、問題式等,總之要有起到暖場提神和自然切入教學主題的效果。在探究環(huán)節(jié),利用材料教學,要精選材料,字數不宜太多,隱含的有效歷史信息要豐富,還要注意圖文結合,一般不宜大段大段的材料撲面而來,這樣的史料教學會極大地降低學生的探究欲望,對開展有效教學嚴重不利。在結束環(huán)節(jié),一些老師在教學設計中,不論哪一課,總喜歡拿中國領導人的講話來“壓軸”和“收尾”,很牽強。能聯系的當然可以聯系,不適合聯系的就不宜生拉硬扯,要依據實際情況加以設計。
最后是政治正確。在有關意識形態(tài)的歷史問題設計時,必須做到政治的正確性,這個毋庸置疑,沒有任何討論的余地。比如有的老師講《十月革命》一課,總喜歡提到沙皇尼古拉二世一家被布爾什維克黨殺掉的歷史。雖然這是個事實,但是沒有必要給學生講!講這個歷史的目的是什么?是在控訴十月革命?還是要聲討布爾什維克黨?抑或是炫耀教師本人知識廣博?很顯然,這個事件,是不能帶到教學中的。因為對教學不但沒有任何意義,反而會引起課堂上學生思想的混亂。2017年以來高中歷史課程地位空前提高,上升到國家層面,屬于意識形態(tài)的課程,貫徹國家意志與主流意識形態(tài),是中學歷史教育工作者的本職工作,這是原則問題。
總之,在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一個好的歷史教學設計,不能僅僅是絢麗圖像的堆砌,老師的自我炫技,而是在認真研讀新課標、吃透課標要求基礎上,立足于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和達成,基于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歷史自身發(fā)展的時空特征,通過提煉“課魂”、插入歷史故事、呈現新史料、在新情景中設置有層次性的問題,引發(fā)學生的思考探究,驅動歷史教學的高效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