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 瀅
(江西省南昌市桃花學校 江西 南昌 330008)
初中音樂作為青少年的一門必修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各類活動節目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即便是朗誦也要配樂,即便是節目之間的銜接,都少不了音樂的參與。中學音樂課堂教學是藝術教育的主要途徑。所以,青少年初中生有必要學好音樂,用好音樂。作為音樂教師,也要把如何提高音樂教育質量與效率放入備課。互動式教學起著積極重要的作用。
互動式教學是一個整體的動態教學過程。在這個教學活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活動的引導者,兩者相互促進,相互協調作用,完成活動的教學任務,達到活動的教學目標。在這個相互作用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二者相輔相成,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協調共進,才能進入良性有序的教學發展軌道。
在音樂互動式教學中,我認為要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做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做任何事,只要對他充滿期待好奇,產生濃厚的興趣,可以說這件事就成功了一半。對音樂有了濃厚的興趣,就會自發地去探究學習,慢慢地去體會成功中的喜悅。教師持續地喚起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品嘗學習音樂的樂趣。中學音樂教育,不是為了培養音樂專業人才,更不是培養音樂家,而是育人,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美的享受,美的陶冶。
音樂本身就充滿樂趣,教學內容不同,教學形式也可以不同。比如,唱歌,可以小組比賽唱,組內生生互動,班級組與組互動,讓每個學生,每組學生,都上臺表演唱,把課堂變為表演的舞臺,每個學生都是一名演員,都是節目的的編導者和參與者。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教學內容的增加,教學活動應隨著年級的遞增而更多地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尤其是通過學生的分組學習活動,逐步擴大培養學生的自學、感受、體驗音樂的能力。教師也共同參與,這將會使學生徹底從被動變為主動。
音樂是藝術的一種,藝術來源于生活,最終回歸到生活。在音樂教學中,要讓音樂回歸生活、回歸自然,更好地培養學生感受音樂、表現音樂、欣賞音樂的能力,以及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音樂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音樂藝術幾乎無時不有、無時不在。如:通過學唱歌曲《牧歌》使學生進一步感受蒙古族歌曲個性和色彩;通過介紹蒙古人民的生活方式,使學生了解律動與生活的聯系,從而懂得生活是舞蹈創作的重要源泉。蒙古舞的動作主要來源于生活,比如各種馬步就來源于牧民騎在馬上的動作。舞蹈中的鷹式位加硬腕組合就是根據雄鷹展翅飛翔動作的升華,這些都成為蒙古舞特有的藝術表現。他們常常用自己的歌聲贊美祖國,同時也贊美了家鄉,草原人民帶給我們的無限美好情懷。請去過草原的同學制作好PPT,播放牛羊成群,馬兒奔跑,雄鷹翱翔的草原風光視屏,來給大家介紹草原風光,示范騎馬動作和雄鷹展翅飛翔等,在清靜的設置下,其他學生不知不覺在活動中親身體驗、主動參與學習各種馬步鷹式位,學生主動參與其中,生生互動,氣氛融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又與學生生活、社會實踐緊密結合。
4.1 教師發起的師生互動。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營造一種民主平等、寬松愉快的氛圍,教師來到學生中間,拉近和學生之間的距離。或引領孩子走進音樂的天堂,讓每個學生在自己的基礎上有新的發展;或與學生一起歡歌跳躍。教師和學生之間友好信賴的關系,學生會更愿意和教師相處,接受老師傳遞的知識和教誨。在這種平等自由、和諧熱烈的氛圍中,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創造的積極性。
4.2 學生發起的師生互動。初中生表現欲極強,所以教師在課堂,盡量把發言權交于學生,讓學生自發的去組織精彩的音樂教學互動,教師放手成很為參與客體,適時引導,讓學生自由自在地進行音樂表現。相信,學生和教師都很享受音樂這種聽覺藝術所帶來的心靈浸潤,達到教學互動的最佳效果。師生在這樣的教學互動中共同學習、共同合作,盡情地進行互動交流。
總之,互動式的音樂教學,從激發學生興趣出發,讓音樂回歸生活,師生共同參與活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在生動靈活的教學情境中汲取更多的音樂素質營養,讓互動式教學在素質教育與音樂教育之間建立聯結,師生在“動”起來、“活”起來的互動式教學體驗中,得到全面的發展,真正落實素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