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靜
(四川省自貢市榮縣雙古鎮雙古學校 四川 榮縣 643100)
音樂創造是音樂課程標準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它的根本目的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的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對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利用音樂的獨特形式,有效的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充分的挖掘學生在音樂方面的潛能,培養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藝術基礎,為今后的成長和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由教師主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采取各種方式給學生提供創作的機會和空間,有效的滲透創作的理念,潛移默化的培養學生的創作意識和能力。
小學階段的音樂教學在培養學生藝術細胞的同時還具有一定的審美教育。音樂是一門藝術學科,不管是音色還是節奏等,都能夠體現出音樂的藝術、生活以及自然的美。無論是音樂的形式還是音樂的內容,都蘊藏著多元化的審美因素。換言之,審美教育就是為小學音樂課堂而生的,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的穩步發展。在以往的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很大部分的教師都忽視了對學生的審美教育,影響了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熱情,拉低了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的效率[1]。而小學音樂課堂創作教學可以有效的激發學生的情感因素,提高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能夠最大限度的發揮音樂審美教育的優勢,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其次,對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來說,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時,通過不斷的創新和完善課堂教學的內容、觀念以及手段等,能夠較好的順應素質教育的發展目標,可以有效的促進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的改革和發展,能夠保障小學音樂課堂取得更加良好的教學效果。由此可見,在新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提出的背景下,需要小學音樂教師緊跟時代的發展步伐,才能夠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全面的發揮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的育人和審美的功能。
2.1 趣味性教學,提高參與熱情。在開展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教材上的音樂作品,深入的挖掘作品當中蘊含的素材,理清音樂作品的主要內容,再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使學生能夠融入到作品當中,在這個過程中帶領學生對作品進行演唱,讓學生了解作品闡述的故事情節、人物形象以及內涵等,給學生開展創編提供一定的保障。讓學生試著將自身的情感傾注到作品當中,使其在這個過程中能夠對創編有一個基礎的了解,感受到創編的魅力和樂趣,有效的激起學生對創作的興趣[2]。例如:在教學《小紅帽》這一課時,為了能夠給學生滲透創作的意識,教師就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給學生播放該作品,讓學生在欣賞作品的過程中觀察作品歌詞中所描述的事物。為了能夠讓學生更好的融入作品情境中,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開展相關的游戲,讓學生們扮演《小紅帽》的故事,同時給學生播放《小紅帽》,作為演出的背景音樂。此外,教師也可以參與到其中,配合學生一起演繹這個故事,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啟發和鼓勵,讓學生開動自己的腦筋,加入《小紅帽》的旋律進行作品演唱,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帶領下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在學生的內心深處埋下創編的種子。
2.2 課堂拓展,促進學生的音樂綜合素質。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教學活動來增強學生的音樂素質,讓學生在學習教材內容的同時開展拓展活動,讓學生能夠理解和掌握更多關于音樂方面的知識,在一定程度上拓寬學生的視野,有效的促進學生的創作思維發展。在實際的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將音樂和美術有效的整合起來,讓學生在賞析完作品后,將自身的體會用美術的形式表達出來,讓學生在掌握音樂知識的同時增強對美術知識的掌握。例如:在教學《外婆的澎湖灣》這一課時,教師首先可以給學生播放該作品,在賞析完該作品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現象以及對該作品的看法,描繪出相應的畫面,以這種方式加深學生對作品的感悟,讓學生更好的感悟音樂作品,促進自我的發展。
總而言之,小學音樂課堂是開展審美教學以及情感教學的有效渠道。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推進和素質教育提出的背景下,教師在開展小學音樂教師時應當不斷的創新和完善課堂教學的模式,實現教學理念、模式、內容以及師生之間關系的創新,有效的提升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的效率,從而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以及價值觀念。以上主要闡述了小學音樂課堂創作教學的意義以及相關的策略,以此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社會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