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紅
(新疆博樂市第八中學 新疆 博州 833400)
在傳統的美術課堂上,常常是教師一個人說教,學生被動聆聽,這種模式看似合理,實際上只是教師的一言堂,學生被教師壓制著,根本無法輕松、愉悅地進行學習。鑒于此,作為教師,必須要為學生創設輕松、和諧的學習環境,讓他們愛上美術課。如在指導學生制作裝飾畫時,我并沒有生硬地向學生講述裝飾畫的原理、色彩搭配等,而是向學生展示了之前收集到的一些精美的裝飾畫,其生動的造型、漂亮的色彩給學生強烈的視覺沖擊,獨具匠心的創意更是讓學生不由自主地發出贊嘆。有了這一基礎,我順勢要求學生利用生活中常見的東西自己動手制作裝飾畫。一節課下來,學生熱情高漲,制作出了很多匠心獨具的裝飾畫。可見,營造融洽的學習氛圍,給學生充分的展示空間,不僅比生硬地講解有效得多,更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對美術課的學習興趣,一舉兩得。
學習沒有絕對的方法,但是貴在得法,在以往的美術教學中過于重視教師的作用,壓制了學生的個性,限制了學生的思想,禁錮了學生的思維。這樣的教學與現代教學理論相違背,不符合素質教育與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新課標下學生活動豐富化的表現之一便是學生在課堂教學中進行的實驗探究活動,讓學生參與其中,自己操作觀察,增加興趣,增強記憶。比如,“色彩基礎知識”一課,本課的目的是讓學生認識色彩三原色,三間色,復色。我課前用三個礦泉水瓶子裝調好的三原色色水,再用一個帶蓋的礦泉水瓶從中切成兩半,瓶底這邊用來裝實驗后的臟水,蓋那邊做實驗調色。在課堂中先讓同學認識三原色(紅、黃、藍)及原色的定義,擴展光的三原色(紅、黃、綠)對比記憶。進入實驗階段,分三組:紅+藍=紫,紅+黃=橙,黃+藍=綠。并讓同學觀察色彩的明度和純度變化,這樣通過讓同學們自己去動手、觀察、體會、總結,既能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讓學生慢慢養成自覺探索的習慣,也能很輕松愉快地把相應的知識點記住。
多媒體教學以圖文并茂、聲像結合的有機體,形成了頗具“活色生香”的形感、聲感、語感、樂感、動感,大大超越和豐富教材的內容,刺激著學生的感官神經,突破了言傳身教的局限性,使學生多角度感受美術語言中的線、形、色、質,從而引起人的回憶、沉思和心靈的創造。例如,多媒體課件在展示欣賞圖片時,就可以把整個繪畫過程高度概括為幾個關鍵性的畫面展示,按照細致結構上的先簡后繁的條理性和色彩上先淡后濃的條理性,適當插入有動態的繪畫歷程,學生看著優美的圖片,心里充滿了激情,在繪畫過程中,有的在細心觀看、有的在相互討論的、有的則請教老師學生思維隨著情境不斷迸發出火花,畫出的畫面也越來越精彩。
在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適時、適當地指導學生。教師對學生進行美術技法指導要遵循以下原則。第一,適時指導。教師要選擇恰當的時機對學生進行指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教師要在學生“憤”“悱”的時候進行指導,啟發學生。因為這時候學生注意力非常集中,求知欲望很強,教師在此時就行點撥、啟發,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適度指導。教師在進行美術技法指導時,技法的難度要適中,技法過難,學生學不會,技法過簡,學生沒興趣。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全面了解學生的已有的美術知識和技能,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選擇難度適中的技法進行指導。第三,適當指導。技法指導不能面面俱到,也不能占用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而喧賓奪主。如果教師指導得過多、過細,會局限學生的思維,不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難以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潛能。第四,靈活指導。在美術教學中,教師不一定非要讓學生刻意求新,創造與眾不同的全新作品,也可以指導學生對一些作品進行改創,如將暖色改為冷色,將點改成線,將線改成面等,對于初中生來說,這也是一種創作。這樣,學生就有章可循,同樣可以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藝術創造能力。第五,指導學生通過自己觀察、動手獲得感性認識、學會技法。例如,教學生畫蘋果時,教師可以拿一筐蘋果,讓學生自己觀察,摸一摸,然后指導學生作畫。這樣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創新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觀察、作畫能力,才能不斷提升學生美術素質。
總之,美術教師要積極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學策略,最大限度地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在此基礎上傳授美術知識,培養學生的美術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審美能力、表現能力、創作能力。只有這樣,才能讓我們的美術課堂充滿活力,高效的收獲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