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永剛
(遼寧省撫順市第一中學 遼寧 撫順 113000)
“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2017版)“將本學科核心素養確定為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新和信息社會責任。下面,筆者就從自身教學實踐出發,就新課程標準下,信息技術學科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提出一些看法。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
1.1 信息技術課程不受重視。長期以來,高中信息技術學科作為非高考學科,根本得不到重視。雖然作為學業水平考試科目,但地位十分尷尬。大家對新課程改革報有很大的期望,但是目前,只有浙江省采用的是“7選3”模式,將信息技術和通用技術兩門學科作為技術學科納入高考,其他省市則采用的是“6選3”模式。筆者所在的遼寧省,信息技術學科在課改前作為學業水平考試省統考科目,課改后降格為市統考科目,地位有所下降。
1.2 信息技術課程內容和結構落后。2000年,信息技術課程開始成為高中課程體系中的必修課程。20年來,雖然信息技術課程內容幾經變化,但依然不適應時代的發展,且更新緩慢。新課程標準重新定義了信息技術學科的結構,對課程內容做出了重大的改變,提出了學科核心素養在數據、算法、信息系統和信息社會等學科大概念有所體現,案例增加,但相對難度提高,對教師和學生提出新的挑戰,希望在更新上能夠跟上時代的發展。
1.3 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評價難以實現。教學評價是信息技術學科教學的重要一環。按照新課標的要求,對學生的評價應當結合過程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很少有教師會布置課后作業,過程性評價往往成為空談,信息技術學科的評價幾乎只有總結性評價,甚至很多學校連期末考試都不組織,只有統一的學業水平考試。
1.4 教師隊伍素質參差不齊,專業成長動力不足。一個學科要有好的發展,大量優秀人才的加入是必不可少的。由于信息技術學科的特殊性,這個愿望很難實現。即使有少量優秀人才想加入,也會很那些優質學校所壟斷。就筆者所在的地區來說,信息技術教師有很多來自其它學科,真正計算機及相關專業的教師比例不高。據統計,作為一個新興的學科,其教師隊伍的平均年齡是所有學科中最大的,很難說這是一個好的現象。
1.5 學生起點不一、多數學生不重視。新課標下高中信息技術學科對學生的要求有所提高,但由于種種原因,學生的起點不一,相當一部分學生基礎很差,甚至零基礎。在實踐中,我發現大多數學生喜歡上信息技術課,但對教學內容不感興趣,因為不是高考學科,學習動力不足。此外,受傳統課堂的影響,學生已經習慣按照教師的要求行動,過于依賴和信任教師,主動學習能力不強,與新課標的要求差距明顯。
2.1 更新的教學觀念,重樹職業理想。新課程標準里強調摒棄“以教材為中心”的舊思想,信息技術教師應該立足本校,研究學生特點,以教材為參考,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學科特點,利用多種形式,充實教學內容,使課堂教學既有趣味性又有價值性。信息科技日新月異,新課改的浪潮洶涌奔流,信息技術教師應該與時俱進,積極轉變教學觀念。在積極參與新課改的過程中重樹職業理想。
2.2 提高教學技能,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面對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的新情況,教師認真研究對策,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技能,在教學和研究中實現自己的專業成長。針對不同的內容可以采用案例教學法,創造真實的問題情境,有助于學生將課堂中所學到的知識遷移到現實生活中;可以采取項目教學法,通過完成特定的項目,使學生在實踐中形成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針對不同的學生可以采用分層教學方法,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符合其認知水平的要求。
2.3 堅持以學生為本,圍繞核心素養組織教學活動。新課程標準最大的變化就是提出了四個核心素養。所有的教學活動都應當以培養核心素養為目標,針對學生個性差異的問題,分層教學和分組合作學習是最適當的方法。教師可以采用測試考核、問卷調查、課堂訪談等方式,充分了解學生,掌握學生的實際水平,再根據水平劃分層次,科學規劃學習小組,組織學生利于小組合作學習,共同提高。觀察學生計算思維養成的效果,發掘學生數字化學習與創新的能力。
2.4 以“核心素養“為主要標準,科學評價學生。新課標下信息技術教學評價以學科核心素養為主要標準,來檢驗教學是否達到了預期的目的和效果。而傳統的“三維目標”教學評價過分強調結果,而忽視了過程性評價對學生的激勵作用。在新課標的引導下,教師應該利用學科核心素養的分級體系,跟蹤學生的學習過程,積極研究項目式教學,全面采集各種學習數據。注重情境中的評價和整體性評價,用案例分析報告或研究性論文與紙筆測試、上機測試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全面評價學生,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總之,新課程改革已經來臨,信息技術教師應當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堅持“立德樹人”的教學理念,樹立全新的教學意識,采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緊緊圍繞培養四個核心素養的總目標,重視個體差異,科學評價學生,在實踐中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實現個人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