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雯雯
(泉州師范學院第二附屬小學 福建 泉州 362000)
20世紀初清朝末年,隨著新式學堂的興起,學堂樂歌也開始進入現代音樂教育的舞臺。這時期的學堂樂歌大部分曲調來自歐美和日本,詞則由中國人重新填寫。這個時候的學堂樂歌表現出了愛國、救亡、圖存的強烈的時代意義。
而從音樂專業的角度來說,學堂樂歌不僅為近代中國帶來了西方的音樂旋律與音樂思維,也是標志著中國合唱的開端。開拓了中國近代集體演唱的方式,后來逐漸引入了更為豐富多彩的音樂表現形式,讓學堂樂歌的合唱進一步完善,為中國近代的音樂教育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早期學堂樂歌有沈心共先生所編寫的《學校唱歌集》、《重編學校唱歌集》、曾志態先生的《教育唱歌集》等等。而進入近代學校教育也越來越重視學堂樂歌,其中以古詩類學堂樂歌最為重視。以筆者所在地區湘文藝版音樂教材為例,新版的湘文藝版增加了:《詠鵝》、《靜夜思》、《游子吟》、《郊游》等等古詩詞類的學堂樂歌。
而我國著名的作曲家谷建芬老師,更是不遺余力的大力宣揚和身體力行的發展學堂樂歌,她的《谷建芬.新學堂樂歌》現也被作為筆者所在地區推薦的音樂教材之一。
學堂樂歌受到如此重視,也從另一方面體現了它的重要作用及其積極意義。
從遠的來說,以李叔同先生的《送別》為例,旋律優美歌詞優雅動人,雖然曲調采用外國旋律,但歌詞富有濃濃的中國風味,容易使人產生共情,符合中國人的審美,也讓學生學習歌曲變得更加簡單。而近現代學堂樂歌,朗朗上口的旋律歌詞,表達了對祖國的熱愛,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美好的向往,對自然的敬愛。特別是進入20世紀的新學堂樂歌,歌詞和旋律在無形之中都在體現新中國的新的精神面貌和價值觀,無處不體現著我們的文化自信。歌曲自身所展現的藝術價值也在無形中引導著學生的價值取向,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審美意趣。
特別是古詩詞類的學堂樂歌,也讓學生真正從音樂當中體味中國古詩之美,并且從中學會為人處世的道理。可以說:“使學習平易雅正之樂有歌”,這目的是達到了。
對于學生來說“呼吸”、“橫膈膜”等等這些專業的聲樂訓練術語是很難理解的,但是古詩詞中的韻律感和語調當中的呼吸感可以讓學生直觀的感受歌曲演唱當中的一些抽象的復雜的問題,讓學生降低聲樂學習的難度,讓他們獲得聲樂學習的滿足。李叔同先生在《昨非錄》中有提過:“唱歌發音宜平,忌傾斜”,這一聲樂思想也很好的體現在了他創作的學堂樂歌《采蓮》、《憶兒時》等作品當中。近現代谷建芬《新學堂樂歌》當中的《山居秋暝》、《天凈沙·秋思》、《讀唐詩》等等作品也是這一思想很好的實踐。
在學堂樂歌當中有非常多的作品是以中國傳統音樂音調為旋律的,比較有名的是以江南絲竹曲牌《老六板》填詞的《祖國歌》,還有《鳳陽花鼓》曲調填詞的《采茶歌》等等。近現代的許多新學堂樂歌作品則是以中國傳統的五聲調式譜寫旋律,再以谷建芬《新學堂樂歌》曲集為例,其中許多歌曲都用“宮調式”和“徵調式”,比如《敕勒川》、《春曉》、《別董大》等等。這些優秀的作品無疑真正做到了“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通過音樂這一美好的藝術形式讓學生體會中華音樂文化的韻律之美、文字之美、意義之美。
學堂樂歌從20世紀初開始發展至今,越來越煥發出生機勃勃的生命力,可以說只有符合學生發展規律的,促進音樂教育發展的藝術形式才會有這樣源源不斷的生命力。學堂樂歌在學生思想文化上給予學生深刻的人文熏陶,宣傳優秀中華傳統文化。近代以來歌”引導學生思考人生的目的、意義、價值,反映人民要求抗爭外來的侵略,歌頌祖國歷史和大好河山。到了現代,學堂樂歌迸發出更旺盛的生命力,體現出了“多風格”、“多調式”、“多形式”的特點,對學校音樂教育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促進作用,反映出時代新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