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兆意
(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南化塘鎮關帝完全小學 湖北 十堰 442518)
數學教材中的教學內容,對小學學生來講存在著一定的學習難度,小組合作方式的數學學習,能讓學生通過彼此間的思維交流,以他人之長彌補自身的不足,并鍛煉學生的問題分析、解答及知識運用能力,落實以學生為課堂主體的教學原則。為保障小組合作方式發揮出更高的作用,教育工作者應從分組、探討問題設置及為學生提供數學實踐做起,充分鍛煉學生數學能力。
小組合作是一類被廣泛運用于多個國家內的有效教學方法,在小學的高年級數學教學中,其運用存在著以下幾個特點:小學學生數學基礎、理解能力存在一定差異,合作學習能實現學生間的互相學習,為學生提供思考數學、思考問題的充分機會[1];合作學習是小組內學生的思維碰撞、語言交流,在此過程中每個學生的自主性、獨立性能被調動起來,提升知識學習的參與性,并讓學生在互相交流中鍛煉表達能力、合作能力、集體意識等多項能力,有利于學生后續學習及個人發展,提升學生的學習正確率,且創設活躍、積極的課堂教學氛圍,有利于課堂教學質量的增長。
2.1 做好小組分組。小組合作的基礎是分組,合理、有效的分組能為小組合作避免不必要的問題,保障合作學習、教學活動的正常開展。教師應對學生的學習狀態、性格、習慣及優勢等綜合因素做出一定了解,以優勢互補原則進行分組[2]。此外,教師應注重單組內的人數設置,人數較少不利于問題探討,人數過多會降低學生個體的探究意識,建議單組人數以5個學生數量為參考。例如筆者在分組時,將學生分成以同桌為單位的前后桌共4人的小組,學生的座位距離較近,合作學習的開展較為便捷。在“小數乘整數”教學中,筆者為學生提供了4×0.73的問題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以班級內的A小組為例,有學生先提出了應該將4×0.73換成0.73×4的算式以便計算,然后學生從教材的計算方法開始,他們先將0.73的小數點去掉,并按照73×4的算式進行列式計算,得出292的結果后,有學生講要從后往前數兩位小數點,組內學生配合的比較好,大家都紛紛闡述個人的看法。
2.2 做好問題設計。問題設計是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討的中心,合作學習的質量增長,離不開教師對探究問題的良好設計。在問題設計中,教師應從學生數學能力出發、結合當節教學主題,設計具備一定探究性、趣味性的探究問題,調動學生的探究興趣,保障合作學習的有效開展[3]。例如在“小數除以整數”教學中,筆者為學生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小華家到學校有2.4千米,他乘坐公交車的時間是8分鐘,求公交車每分鐘走多少千米?這個問題和學生的生活聯系密切,學生進行了小組內的分析,以小組B為例,學生甲先提出求的是千米/分鐘,所以數字可以直接進行運算,同學乙又說我們要先算24÷8再添加小數點,組內都在積極討論,小組合作較為成功。
2.3 做好實踐環節。教學活動開展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學會知識實踐、知識運用,數學作為一門與實際生活關系密切,具備抽象性、邏輯性較強的科目,教師應在小組合作式教學中,為學生設計合理的實踐環節,讓學生結合彼此的力量,進行數學問題的實踐探究,在探究過程中不斷完善個人能力,促進數學教學質量的增長。例如在“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學中,筆者讓小組學生都拿出自己的教具,并為學生提出“長方體和正方體各有多少面、邊和頂點?”的問題要求學生進行組內探討,學生們以一組為單位,大家都在仔細辨認著手中的長方體、正方體,并不時在本子上記錄自己數出的面和線,有學生沒帶教具時會有組內學生讓他和自己一起看,通過實踐,大家對立方體有了更為清晰、準確的認知。
結合以上,高年級數學教學的開展本身具備一定難度,學生的數學能力仍舊較低,綜合能力仍需培養,小組合作形式的教學方法,能為學生創設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機會,讓學生在與同齡人的溝通中逐步成長,教師應靈活運用小組合作的優勢,以此降低傳統教學方式的不足,保障自身的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數學能力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