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馨蕾
(福建省武夷山市實驗幼兒園 福建 武夷山 354300)
隨著移動設備的普及、無線網絡的覆蓋,教育領域的變革正悄然發生,教育信息化更是此階段的趨勢所在。在此重要背景之下,微課作為教育信息化新常態下的產物,充分體現變革、融合與創新的精神。而教師對現代信息技術的學習和理解直接關系到微課在教育實踐中教學效果的成敗。當前幼兒教師專業化的發展正需要通過利用微課這一教育信息化的產物,才能真正意義上強化幼兒教師隊伍的建設。
微課(Microlecture),是指運用信息技術按照認知規律,呈現碎片化學習內容、過程及擴展素材的結構化數字資源[1]。其具有時間簡短、內容精細和資源容量較小、主題突出、內容具體等特點,是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師教研的一種新形式。
2.1 學習現代信息技術,緊跟信息化時代步伐。我們知道微課的主體是微視頻,而制作微視頻需要掌握的技能有:PPT演示、手機或其他數碼設備的拍攝、以及后期制作時錄屏軟件的使用等,這些都是比較入門級的技術技巧,簡單易學。微課的制作讓教師由學習者變為開發者和創造者,學習到現代信息技術,緊跟信息化時代的步伐。
2.2 提高教研能力,壯大幼兒教師科研隊伍。目前,我國幼兒教師專業知識發展水平較低,許多一線的幼兒老師學歷程度不高。但做科研的門檻高,程序相對繁雜,很多幼兒教師不寫論文或論文質量低,而制作微課就是一個微研究的過程,幼兒教師通過發現身邊小問題—想辦法—解決—梳理—制成微課,解決幼兒教師身邊最關心、最棘手的問題。同時讓每位一線幼兒教師都能參與到教學研究中來,從而壯大了幼師的科研隊伍。
2.3 促進自主學習,幫助幼兒教師更新和完善自身知識體系。微課的制作過程是個“備教材、備孩子”的過程,使教師加深了對教材知識內容的理解,深層次地思考教學目標和內容。因此在選材和確定微課內容的過程中,教師自主學習的動力也就隨之產生,自然要通過書籍、網絡和各個渠道去更新觀念,理解新知識,完善自身知識體系。
2.4 提高幼兒教師微課設計能力及與各活動間的整合能力。由于幼兒的注意力易分散,幼兒的微課設計需要具備簡單易懂和趣味性兩部分。在設計制作微課時,整合活動中的內容,將需重點闡述的部分以微視頻的形式呈現,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些都需要去權衡,在無形之中提高了教師微課設計及與各活動間的整合能力。
雖然近幾年微課資源在國內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但是仍存在許多問題。
3.1 幼兒園微課資源少、質量參差不齊。目前,雖然網上微課資源很多,但幼兒園微課資源仍然匱乏,并且在這僅有的幼兒園微課資源中,質量參差不齊。有一定的因素是幼兒教師對微課制作不夠了解,還有一部分來源于教師專業性不夠強,教師不知該如何選擇微課,又如何讓微課融入幼兒園各類活動中。
3.2 幼兒園微課資源缺乏系統性。網絡上現有的幼兒園微課資源十分散亂,沒有根據幼兒園五大領域和各年齡層進行整合分類,缺乏系統的整理。
3.3 微課知識在幼兒教師中的普及性低。雖然近幾年微課對教育系統的影響很大,但是目前大部分是針對中小學教師,對于幼兒教師來說,微課還是個較陌生的詞匯,即使有所耳聞,也只是表面,對于微課的認識,制作要領、運用方式都還不了解。
關于微課發展的問題研究并結合幼兒園實際,筆者針對微課在幼兒教師專業發展中面臨問題提出了幾點解決建議:
4.1 規劃地區幼兒園微課資源的開發。按照《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并結合本地區使用的教材,組織教研員和學前教育專家共同確定各年齡段和五大領域參考譜系,在征求意見后統一發布,供幼兒園和教師系統且有針對性地選擇開發。
4.2 面向幼兒教師開展幼兒園微課專項培訓。首先,可通過網絡培訓和實際培訓相結合的方式向幼兒教師普及微課知識,再參照第一條中專家們確定的譜系,選取某個活動制作微課,運用后依幼兒的接受情況再做調整,讓微課資源向精品化方向邁進。最后選取一些微課開展較好的幼兒園為參照,讓其中取得較好成效的幼師代表開展專題講座,分享她們在幼兒園微課開發中的一些經驗和見解,讓更多的幼兒教師參與到微課的學習中來。通過這種培訓—實踐—培訓的模式,讓幼兒教師全面且深度地了解微課及其制作,同時知道如何在幼兒教學中運用。
4.3 創建幼兒園微課資源庫。通過前期積累,會出現許多優秀的幼兒園微課作品,創建資源庫進行儲備是很有必要的,可以讓大家共享,節省時間和資源。同時還可共同研討,發表個人見解,也可以加入學前教育專家在線點評,相互借鑒教學經驗和方法。這樣大范圍的交流研討對提升幼師的專業發展有顯著的幫助。
微課作為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產物,為幼兒教師專業發展搭建了自主平臺,在促進幼兒教師專業發展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如何實現微課促進幼兒教師專業發展,還需要更多學前教育人士共同努力,挖掘微課的價值及功能所在。隨著微課的日趨成熟,在更好地融合多種教育理念后,筆者相信微課在幼兒教師專業發展中將會有更大的發展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