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長芝
(安徽省亳州第十六中學 安徽 亳州 236800)
我想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試圖從初中區域地理案例入手,探討初中區域地理教學的有效方法,力求在課堂教學中實實在在地幫助學生掌握區域地理學習方法,掌握扎實的地理基礎知識,形成分析與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建構學生的地理要素認知結構,實現知識的遷移,達到區域地理教學從典型事例總結出一般學習規律,真正讓學生學習到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
課堂導入的形式多種多樣,可以用圖片、故事、詩歌、電影電視剪輯、歌曲、動畫等形式導入。以商務星球版八年級下冊《長江中下游平原》為例,由于本區是著名的江南水鄉,所以我用一段帶有江南水鄉特色的歌曲《周莊好》引入新課。由于學生受到這種水鄉景色的吸引,他們立刻對本節內容產生了興趣,所以學生很快進入了學習中。
不同的區域具有不同的區域特征,例如冬季,我國北方地區寒冷,南方地區較為溫暖。這種區域差異性性就是這些區域的典型特征,而這些差異性往往是由該區域所處的位置和范圍造成的,所以也叫地域性。差異性是教學的突破口,但我們在教學中要牢記“人-地”關系這一條主線?!叭?地”關系也就是自然要素與人文要素之間的關系。自然要素主要是位置、范圍、地形、氣候、河流、資源等;人文要素主要是經濟與文化,經濟包括農業、工業、第三產業;文化包括習俗、藝術(音樂、舞蹈、雕刻等)、服飾、建筑、宗教等?!叭?地”發展關系的結構使區域地理的教學上升到要求學生辯證地分析人類生產、生活等活動,而不是停留在掌握區域特征的水平上。我們不僅要以“人-地”關系為主線組織教學,更要突出“人文”與“自然”相互影響的關系。
在教學過程中以點帶面,就是圍繞一個重點知識來展開整節內容的教學,這個“點”就是區域的最典型特征。例如,在《長江中下游平原》關于眾多的地理知識中,水鄉的地理特征與其地理位置密切相關,同時它又引發了一系列的人文地理現象,因此,對《長江中下游平原》的學習要緊緊扣住“水鄉的環境及影響”這一重點知識展開:水鄉的景觀-植被,河流(多);水鄉的成因-氣候,在此引出氣候的成因-位置、范圍和地形;水鄉的影響-以農業為主,農業發達(作物類型、特色)。
區域地理教學的基點是地理要素和學習能力,所學習的每一個區域只是一個“案例”,要求學生學會從案例區域中抽取具有相同意義的、能遷移到其他區域的知識、技能和方法,因此,掌握必要的區域地理學習方法是知識有效遷移運用的前提。區域地理知識看起來零散分散,但學習的規律總是以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為核心,推導地理要素間的聯系,歸納區域特征,比較區域差異,并以人地關系為主線評價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探討區域發展的問題。所以,比較法、歸納分析法、綜合法是區域地理主要的學習方法。學生通過案例區域的地理要素學習后,能運用以上方法學會從案例區域中抽取具有共同意義的、便于遷移的區域知識、技能方法,在獨立認識新的區域時,便知道從哪些方面去理解、認識和解釋一個新學習地區的區域特征,知道從哪里和怎樣獲得需要的區域地理知識。例如:通過八年級地理下冊《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形的學習,學生掌握了降水決定了河流流量等問題。
區域的主要特征是最具本質的和最具特色(即區別于其他地區)的特征,例如我國南方地區突出“暖濕”、東北地區“冷濕”、西北地區“干旱”、青藏地區“高寒”,按照各地理要素間的邏輯關系并以此追尋出主導因素。
為了分析區域特征的主導因素,我們還可以選擇為教學內容服務的課外素材做適當補充材料。如以區域各項指標的數據(注意數據的準確性和權威性),當然要最新數據(就是距離現在最近)作補充。運用這些補充數據進行橫向、縱向對比,突出區域特征的原因所在。我們在講述我國重大的資源跨區域調配工程——西氣東輸工程,起點在新疆,為突出新疆油氣資源豐富,可以查找國內油氣資源儲量、產量的相關數據,與其他區域的對比,獲得該地油氣資源“豐”。補充材料還可以通過典型案例,內容最能突出區域的主要特征而教科書中沒有提及的。
在地理教學中要始終離不開地圖的運用。與地理相關的大多數知識在圖上都能體現出來。如地形、地勢、山脈、河流、氣候、工農業的分布,海陸位置、緯度位置、相對位置等都能在地圖找到,并且能體現它們之間的關系。例如,在學習《長江中下游平原》時,我用多媒體先展示本區的范圍,接著展示地形、地形區、河流、胡泊等,這要在學生先預習的基礎上逐一展示。讓學生認識到本區的區位條件優越。同時這也是本區發展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的基礎所在。所以,在地理教學中要求學生要養成識圖、讀圖、用圖的習慣,這樣他們會受益終生。
當然,區域地理教學中的方法還有很多,在運用這些方法的時候,一定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實際因教材而用。只有我們恰當地運用這些方法時,才能發揮出最大的效益,提高課堂的效率,會對今后的學習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