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夢珍
(河北省保定市蠡縣蠡吾鎮中心校蒙氏幼兒智力樂園 河北 蠡縣 071400)
意大利教育家瑪麗亞·蒙臺梭利于1907年在羅馬貧民區創辦第一所兒童之家,在不斷觀察和研究兒童后,制定了適合幼兒發展、成體系的蒙臺梭利教育法。中國自引進蒙氏教育以來在城市迅猛發展,不少農村地區幼兒園漸漸開始嘗試這種新型的教育模式。然而我國農村幼兒教育由于其特殊的地域性及經濟條件等因素的限制,在整個教育體系中一直處于弱勢,影響著我國基礎教育的質量和穩定發展。中國自引入蒙臺梭利教育以來,確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如何把不同文化、特殊時代背景下的蒙氏教育與我國農村幼兒園實際進行有效的融合是我們必須思考的問題。本文試圖分析農村幼兒園試行蒙臺梭利教育本土化的實踐現狀,并尋找其在本土化實踐過程中的問題,最后為進一步推進蒙氏教育本土化進程提出建議。
蒙氏教學法從十幾年前被引入中國起,相關學者圍繞蒙氏教學法“中國化”一直在進行不斷研究。蒙氏教學法建立在蒙臺梭利教育觀的基礎上,而蒙臺梭利的教育理念主要來源于蒙臺梭利的“兒童觀”,它們之間緊密結合。蒙氏最主要的“兒童觀”和“教育觀”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首先,兒童的發展源于“心靈胚胎”的發展。兒童的發展源于人類自身所具有的“生理胚胎”和“心靈胚胎”的發展,其中“生理胚胎”是人和動物都具備的,而“心靈胚胎”是人特有的。這個“心靈胚胎”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有“內在的生命力”和“內在潛力”,兒童要想獲得發展,需要充分發揮這種內在潛力的作用,而教育的任務,就是通過發現和激發兒童的這種“內在生命力”,促進幼兒按期自身的規律獲得自由和順利發展。
其次,兒童的發展具有“敏感期”?!靶撵`胚胎”的發展有自身的規律,兒童的發展也有自身的規律,兒童依靠“吸收性心智”來發展,在不同的時期和階段,兒童能夠接受吸收的知識和經驗不同,所能獲得的發展也不同,所以兒童的發展具有不同的“敏感期”,教育就應該遵循兒童發展的敏感期。
最后,兒童的發展需要“有準備的環境”。蒙臺梭利認為要想讓兒童在各類敏感期內充分發展潛能,教育者必須為兒童提供相應的有準備的環境,促進兒童自身與周圍環境的互動,從而促進自身的發展。兒童與有準備的環境的互動,蒙臺梭利稱之為“工作”,她認為兒童具有“工作”的熱情,兒童能夠在合適的環境條件下進行“工作”。
2.1 形式主義泛濫,對思想體系的理解欠缺。蒙氏教育中國化的實踐需要以對蒙氏教育法的正確解讀為前提。蒙氏教育中國化實踐中形式主義泛濫,專業型教師不足,將蒙氏教育簡單化現象嚴重,比如不少人錯誤認為置蒙臺梭利教具于傳統課堂、機械演繹蒙臺梭利教學過程就是對蒙臺梭利教育法的有效踐行。事實上,具備深厚內容、龐大體系的蒙臺梭利教育思想蘊含著極深的教育觀、生命觀和兒童觀,縱然熟練掌握蒙氏教具操作法,也不等同于真正理解和掌握了蒙氏教育?!皶叹卟僮骶蜁墒辖逃钡乃枷胫笇У拿墒辖逃龑嵺`徒有虛名,與蒙氏教育理想南轅北轍。
2.2 專業的蒙氏師資力量薄弱。在蒙臺梭利看來,教師是“有準備的環境”的提供者,也應是觀察者、教育實驗操作者和示范者。她主張教師應成為孩子成長的導師,教師必須對孩子內在的生命力有充分認識,并為其自然成長保駕護航。中國本土蒙氏教育實踐中還存在不少囫圇吞棗的行為,也不乏將蒙氏教育法生搬硬套,打腫臉充胖子的現象。蒙氏教育中國化,就需要蒙氏教育實踐者扮演高于傳統教師作用的角色。
農村留守兒童居多,在農村運用這種教育模式可以為幼兒提供一個感覺親切的生活學習環境,從小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蒙氏教育在農村幼兒園本土化應用可以從以下兩方面作出一定的完善。
3.1 外引內培,提升師資水平。蒙臺梭利教育法在理念體系和操作方式上都與我國傳統幼教教育法存在差異。農村地區可以一個學區派出一名園長或是業務骨干到專業培訓機構參加蒙臺梭利教育培訓,通過系統學習,具體操作,全面引入蒙氏教育法,再在轄區內建立蒙臺梭利示范幼兒園,對其他幼兒教師進行輪崗培訓。對于教師的專業成長采取考核認證制,以科學合理的激勵制度引導督促農村幼兒教師轉變教育理念,提升專業素養,切實提高農村幼兒教師的水平。
3.2 因地制宜,合理改造?!毒V要》提到,幼兒園應有全面的、啟蒙性的教育內容,“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防止片面性,尤其要避免只重知識和技能,忽略情感、社會性和實際能力的傾向”。蒙氏教育五大教育內容未能完美滿足時代及幼兒自身發展所需,健康、社會、藝術、生活等領域也應均衡涉及。幼兒身心和諧發展也需要對主張混齡教育的蒙氏教育靈活處理,但因面臨的實際問題在本土實踐中須審慎而行,權衡實際與利弊,混齡、分齡可相得益彰,也可采取其他方式,比如全齡相混、局部相混和同齡相混。出于對兒童敏感期的考慮,蒙氏教育非常重視個別教學,這一謀求兒童個性充分發展的主張無可非議,但個別教學無益于兒童社會性的形成和發展,且不適宜中國實際。不必死守個別教學的法則,個體、小組和集體的教學實踐可以有效填補蒙氏教育本土化中的不足。因此蒙氏教育本土化過程中要考慮農村幼兒的實際,進行必要、合理的改造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