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燕娜
(福建省永春縣達埔中心幼兒園 福建 永春 362600)
幼兒園時期特別是中班時期對幼兒的智力發育,良好習慣的形成、自理能力培養等方面至關重要。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有指出,在幼兒教育中需要重視對幼兒基本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促使幼兒能夠具備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不需要生活上面任何細枝末節都需要家長和老師的照顧。父母是幼兒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在家的言傳身教和幼兒在學校的集體生活是促進幼兒健康成長的重要構成。但是對于農村留守兒童,父母教導缺失,隔代教育偏頗,加上幼兒園對自理能力教育的忽略造成了各種問題。家園合作共育幼兒是需要家長和學校相互合作,主要核心還是針對幼兒的發展培養幼兒自理能力還能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受益終生。
2.1 轉變觀念,提高認識。現在幼兒一般都是獨生子,家人都是百般呵護,非常溺愛,留守兒童家中一般都是老人帶孩子,更是對孩子百依百順。老師和家長是培養中班幼兒的執行者和引導者。因此想要加強農村幼兒的自理能力首要任務是改變家長的教育觀念。我們要通過多種渠道比如家訪,電話、開家長會、舉辦活動等跟留守兒童家中溝通、宣傳,讓家中明白幫助孩子做事情只是暫時的,而教導他們如何做事情才是長久之計,“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家長包攬孩子所有的事情,只會讓幼兒失去自己動手的機會,養成依賴性。所以家長還有老師都要轉變觀念,理解和意識到培養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必要性并且在生活中大膽實踐,內化于心。
2.2 定期舉辦教育講座,對爺爺奶奶進行培訓。農村很多爺爺奶奶文化水平有限,思想也成就保守,很多爺爺奶奶覺得孩子不哭不鬧就非常乖,教育是老師們的事情,并且有很多家長自己有事情,將孩子放在家里看電視,自己玩。因此幼兒園有必要通過定期舉辦培訓講座讓爺爺奶奶能夠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學會教導孩子和孩子交流,并且在生活中能夠幫助幼兒學會自己技巧養成良好的生活作息和生活習慣。在培訓中講解一些幼兒保健和教育方法,讓爺爺奶奶在家里面能夠積極配合學校開展教學活動,全面培養學生自理能力。
2.3 巧妙設計方法,因材施教。生活自理能力是最基本的技能,不僅要學習還需要反復的練習和運用來完全掌握。在幼兒園教學中老師需要將生活自理培養作為一門專業的課程來對待,有計劃的實施對待。在中班階段,采用適合學生的方法來開展教學,比如學習兒歌或者是游戲的方式,在教導幼兒如何系鞋帶、脫衣服、自己吃飯、疊被子、洗手等技能。看似非常簡單的事情也需要老師通過專業的講解示范,讓幼兒學習,并且學習之后還要創造機會反復練習。比如在學習穿鞋,我們可以采取兒歌教學“兩個好朋友見面不分手,要來一塊來,要走一塊走。如果穿對了,她們頭靠頭;如果穿錯了,他們把頭扭”。幼兒在校園學習的自理技巧在家里面也要放手讓孩子們去練習去做,只有延伸到家庭才能鞏固于心,形成良好的習慣。
2.4 經常鼓勵,及時肯定。幼兒時期的學習是帶有趣味性和游戲性的,只有在玩中學,學中玩才能讓學生保持積極性。培養自理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是循序漸進的過程。老師和家長要多鼓勵有耐心。比如在中班幼兒學習鋪床時,學生之間由于學習能力差異學習速度是存在差異的,面對學習較慢的學生要多鼓勵,不能批評,打擊學生信心“今天比昨天做的更好”“加油,你一定會做的更好”,在鼓勵中學生才能有信心完成任務。
在家庭中對幼兒的表揚和鼓勵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對家長教育培訓的時候也要告知家長在幼兒做事情的事情學會觀察,等幼兒完成事情之后及時給與鼓勵和表揚。家長不能因為孩子做的慢和不好就責怪或者代替孩子做,也不能因為心疼孩子在家什么都不讓做。
綜上所述,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是社會轉型,城鎮發展體現的重要問題。并且留守兒童也是長期會存在下去的一個社會現象。解決好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作為幼兒教育工作者必須面臨和必須解決的問題。中班留守兒童缺乏家庭教導,依賴性強,缺乏足夠的自我認知,生活自理能力非常差,在新環境中難以適應。通過家園合作的方式來培養幼兒自理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在家園模式中,老師能夠及時跟家長溝通,轉變家長錯誤的教育理念,給予孩子正確的教導,家長和幼兒雙發都能夠在正確的教學模式以及教學標準下培養自理行為,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